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促炎因子IL-1、IL-6、TNF-α、MCP-1在正常人群、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和T2DM患者中的浓度差异。2探讨T2DM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之间炎症因子IL-1、IL-6、TNF-α、IL-8水平的差异变化。3探讨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经药物治疗3个月后其炎症因子CRP IL-6,IL-8,TGF-β1和MCP1水平的变化。方法1选择空腹血糖水平受损者65例,其中男性空腹血糖水平受损者38例,女性空腹血糖水平受损者27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64.50岁。2筛选已确诊为T2DM的患者160例,在这其中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76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63.50岁。根据血糖控制程度分为2组:血糖控制水平良好组(90例)和血糖控制水平较差组(70例)。3选取血糖控制不良组的T2DM患者70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4例,平均年龄63.70±11.57岁)。4选择血糖水平正常的健康人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80岁。采集以上所选患者及健康人血清,采用液体芯片方法对所有标本进行检测hs-CRP、IL-6、IL-8和TNF-α的水平。追踪采访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随机血压、身高、体重,并计算其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身高)。收集的数据整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资料使用正态性检验,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数据均值之间的差别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结果1空腹血糖受损组、确诊糖尿病组和糖尿病控制良好组的hs-CRP、IL-6、IL-8、TNF-α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对照组(均P<0.01),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G患者hs-CRP、IL-6、IL-8、和TNF-α浓度与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2已确诊糖尿病组FBG、Hb Alc、IL-6、TNF-α、IL-8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对照组,但是IL-1β的浓度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2DM患者IL-6浓度与IL-8(r=0.32,P=0.01)和TNF-α(r=0.43,P=0.01)浓度均呈正相关。并且血糖控制不良组的炎症因子IL-6、TNF-α、IL-8水平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的水平(P<0.01)。3当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后hs-CRP的水平由原来的43.25±28.34下降到27.32±20.1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炎症因子IL-6、IL-8、TNF-α在血糖控制的前后浓度变化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本次研究通过三组实验对五组人群(即正常人群、IFG组、T2MD组、T2MD血糖控制不良组和T2DM血糖控制良好组)的细胞因子hs-CRP、IL-1、IL-6、IL-8、TNF-α、MCP-1进行检测分析,横向纵向比较这五组人群中细胞因子与血糖浓度的变化,总结其相关性,研究发现:1在实验1中,我们发现正常血糖组人群与IFG患者相比较TNF-α、IL-6、MCP-1均显著升高。2在实验2中,T2DM患者处于低浓度炎性反应状态,促炎因子浓度水平的升高推进糖尿病患者的病理进程。3在实验3中研究发现T2DM患者的CRP和MCP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对照组,表明糖尿病患者处于全身的炎症状态,这和之前的研究一致。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炎症因子和Hb A1c浓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