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下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采用的传统“五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本课题旨在探讨全新“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单椎板入路SDR治疗SCP患儿的应用前景,评估术后1年以上的中短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通过与“五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手术方案的对比,初步了解“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的特性及对手术方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行“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单椎板入路SDR及康复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的所有SCP患儿的临床资料、术中神经电生理记录及术后随访资料,分别有12例偏瘫型和72例双侧瘫型(双下肢/四肢瘫)SCP患儿符合本课题的入组标准。通过对术前及术后的目标肌群肌张力、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粗大运动功能66项评分(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66 items,GMFM-66)和步态分析,评估其运动功能改变情况,并采用相关因素分析寻找影响运动功能改变的可能因素。此外,术中神经电生理数据中有26例符合“五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重新判读条件,可根据传统神经电生理标准对术中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反应进行模拟手术离断,以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在术中神经后根取舍及离断策略方面的差异。结果1)经过平均20.7个月康复治疗后,12例偏瘫型SCP患儿(GMFCSⅠ级6例,Ⅱ级6例)中有5例术前GMFCSⅡ级的患儿改善了1级,降级率达41.7%;所有患儿的GMFM-66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85.8±9.2 vs.76.1±10.5,p=0.034);目标肌群的肌张力、肌肉力量和下肢受累关节的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均获得了显著改善;步态分析结果显示,受累的髋、膝、踝关节的运动学参数和步态周期中足底压力矫正明显。2)在平均23.3个月的随访期内,72例双侧瘫型(双下肢/四肢瘫)SCP患儿(GMFCSⅠ级4例,Ⅱ级18例,Ⅲ级30例,Ⅳ级16例,Ⅴ级4例)中GMFCS分级改善1级的有35例,改善2级的有6例,总降级率为56.9%;术前GMFCSⅠ-Ⅲ级的52例患儿,术后降级率为63.5%(33/52)显著高于“五分法”SDR临床研究(术前GMFCSⅠ-Ⅲ级19例)的10.5%(2/19)(p=0.000,odds ratio,O.R.:14.763,95%confidence interval,C.I.:3.07170.970);术后患儿目标肌群的肌张力、肌肉力量和受累关节的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前GMFCSⅡ、Ⅲ级的患儿(术前GMFCSⅠ级病例不存在降级可能,因此比较降级率时剔除了这部分4个病例),术后12个月的降级表现好于Ⅳ、Ⅴ级的患儿(33/48 vs.8/20,p=0.027);术前GMFCSⅠ-Ⅲ级的患儿,术后12个月的GMFM-66评分改善值好于Ⅳ、Ⅴ级的患儿(9.1±3.2 vs.7.2±4.0,p=0.044);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GMFCS分级(p=0.027,O.R.:3.300,95%C.I.:1.1179.746)和瘫痪类型(p=0.011,O.R.:3.250,95%C.I.:1.1599.116)是影响患儿术后12个月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3)26例术中神经电生理数据中,包含5例偏瘫型、21例双侧瘫型(双下肢/四肢瘫)。平均术中探测神经根(小根)53.4±10.4枚/例,其中神经后根(小根)为36.6±7.7枚。偏瘫患儿的术中EMG反应均达到了“三分法”离断标准,从而顺利地鉴别出诱发肌群痉挛状态的神经后根(小根),但其中有4例患儿的EMG反应未能达到“五分法”的离断标准;双侧瘫型(双下肢/四肢瘫)患儿中,符合“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需离断的神经后根(小根)略少于“五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12.6±2.5枚/例vs.13.3±2.0枚/例),其中符合75%离断标准的也较少(6.1±1.4枚/例vs.7.9±1.7枚/例,p=0.002);22例术前GMFCS分级为Ⅱ-Ⅴ级的患儿,符合“三分法”离断标准的神经后根(小根)同样也少于“五分法”(12.3±2.8枚/例vs.12.9±2.9枚/例),其中符合75%离断标准的也相对较少(5.9±1.9枚/例vs.7.5±2.4枚/例,p=0.020);所有4例术前为GMFCSⅠ级患儿的术中EMG反应均达到了“三分法”离断标准,但没有1例患儿的EMG反应能符合“五分法”的离断要求。结论1)“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单椎板入路SDR适用于所有类型的SCP手术治疗。2)“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单椎板入路SDR能够有效地降低偏瘫型SCP患儿痉挛性肌群的肌张力,显著增加受累关节的活动度,结合术后系统性康复治疗,则能够明显提升患儿受累肌群的力量、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和总体步态。3)“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单椎板入路SDR联合康复治疗双侧瘫型(双下肢/四肢瘫)SCP患儿,术后中短期内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显著,疗效与“五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的SDR方案类似,在术前GMFCSⅠ-Ⅲ级患儿降级率方面甚至显著优于“五分法”手术。同时,手术效果在术前GMFCSⅠ-Ⅲ级和双下肢瘫的患儿中尤为突出,且术前GMFCS分级越低、运动障碍肢体越少的患儿更容易获得满意的效果。4)“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单椎板入路SDR相较于“五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的手术方案,其离断神经后根(小根)数量更少、75%离断率更低,同时也完全适用于偏瘫及术前GMFCS I级的患儿,在微创入路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展现出其全适应症及更精准化的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目的为探索SPARCL1是否与早期自然流产有关,研究SPARCL1在人滋养细胞迁移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1.收集2015-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因胚胎停育和主动要求终止妊娠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的绒毛组织样本,提取mRNA与蛋白,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与荧光实时定量PCR检验,比较两组间SPARCL1的表达是否有差异。2.构建pIRES2-EGFP-SPARCL1重组质粒,
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斑马鱼模型及细胞学实验研究JAG1对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发育形成的影响及具体机制。明确JAG1是否可以通过Notch通路影响肠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而影响ENS的形成和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方向。研究方法:首先在正常小鼠结肠及非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标本中验证JAG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
胶原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起着维持组织和器官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它在内质网(ER)中的折叠和组装需要多种辅助蛋白的参与,如脯氨酸3-羟化酶(P3H)、脯氨酸4-羟化酶(P4H)、分子伴侣HSP47等。其中脯氨酸3-羟化酶复合物(P3H1/CRTAP/PPIB)可以特异性地羟化I型胶原α1链986位的脯氨酸,同时该复合物还具有二硫键异构酶和脯氨酰顺反异构酶的活性。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该复合物中任一
免疫、生长和繁殖都是猪育种中的重要数量性状。阐明这些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是猪育种工作者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而随着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大量的利用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来对这些性状各自的分子遗传机制进行解析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些性状
当今世界范围内结核病疫情依旧严峻。耐药性结核病持续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尤其是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研究将为药物开发与疫情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结核分枝杆菌摄取铜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然而,其摄取机制尚未得到阐明。ABC转运蛋白因其广泛参与物质跨膜转运而受到人们关注。其中Rv1273c-Rv1272c经多项研究证实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密切相关,而该转运蛋白的功能尚未得到揭示。前期研究中
免疫毒素是一种由靶向部分连接毒素部分组成的融合蛋白。其中,靶向部分通常是抗体、抗体片段或生长因子等具有导向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能够通过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将毒素部分靶向传递至病变细胞。毒素部分普遍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通过受体介导进入细胞后,可以发挥杀灭病变细胞的功能。根据来源不同划分,毒素部分可以来自微生物、植物、昆虫和动物等。绿脓杆菌外毒素和白喉毒素是两种获得广泛研究的细菌毒素,目前已有相应
目的:女性罹患慢性肾脏病的数目显著低于男性,且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速度也明显低于男性,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在女性进入绝经后期逐渐消失。雌激素的撤退无法完全解释绝经后女性肾功能恶化,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参与调控肾脏疾病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绝经所引起的激素改变不仅仅表现为血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同时伴有FSH水平的剧增。高循环FSH水平可能参与绝经相关的病理改变的现象已经引起人们关注。目前尚无流行病
第一部分TRIM59抑制TC45去磷酸化STAT3促进EGFR/EGFRvⅢ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目的:EGFR/EGFRvⅢ亚型胶质母细胞瘤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TRIM59在EGFR/EGFRvⅢ亚型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TRIM59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克隆
研究背景:认知功能障碍是轻度脑外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对mTBI患者认知功能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做出有效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与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
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化修饰通过影响底物蛋白质的功能参与调控机体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UMO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UMO化修饰直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干性从而影响肿瘤的进程,同时也通过调控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具备抗肿瘤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表现为抑制性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