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面向农村的故事读物,《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7月,因“文化大革命”而休停刊于1966年5月,期间共发行24辑,平均每期发行量能达到约30万册。这一火热的发行现象正好背靠当时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实践,而《故事会》在以往的启蒙现代性框架中被视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附属物,这一政治性压倒专业性的“启蒙”话语判断直接斩断了对发掘《故事会》(1963-1966)出版实践的丰富性的可能,也因此,60年代《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面向农村的故事读物,《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7月,因“文化大革命”而休停刊于1966年5月,期间共发行24辑,平均每期发行量能达到约30万册。这一火热的发行现象正好背靠当时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实践,而《故事会》在以往的启蒙现代性框架中被视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附属物,这一政治性压倒专业性的“启蒙”话语判断直接斩断了对发掘《故事会》(1963-1966)出版实践的丰富性的可能,也因此,60年代《故事会》出版实践与当时社会主义文化政治实践之间的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被遮蔽了,成为研究的一片空白。随着“启蒙”话语限度——面对如何有效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时期文学出版以及当代文学(通常指50-70年代文学)出版时的无力——的不断显现,文学出版史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激活“政治”的语义分析能量。遵循着这一重新历史化看待“政治出版”的文学出版史研究立场,本研究试图探讨60年代的《故事会》是如何出版的,这一出版实践有何特点。文章以“群众性”——指向“群众参与”与“代表群众”的概念——为核心关键词,立足于对相关史料的收集和考证,来论证《故事会》(1963-1966)的群众性出版实践。具体而言,首先,解析60年代《故事会》创刊的起源背景;其次,从编辑和创作的角度,以“口头出版社”概念为核心,考察《故事会》(1963-1966)坚持群众路线的编创风格;再次,从印刷和发行的角度,说明《故事会》(1963-1966)的发行销售过程是如何契合于当时图书发行工作中“文化下乡”的理念;最后,从出版的社会效果层面,考察《故事会》(1863-1966)文本如何在口头传播过程中建构“群体性场景”,并进而揭示《故事会》(1963-1966)出版所产生的社会动员效果。因此,通过对《故事会》(1963-1966)整个出版过程和社会接受的考察,其群众性的出版实践特征自然浮出历史地表。这一群众性的出版实践也指向了60年代社会主义文化政治实践中以激发主体性为目的的社会动员的群众性图景。一定程度上,60年代《故事会》的群众性出版实践体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和传播。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仅关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密不可分。“自治”、“法治”、“德治”分别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乡村治理的目标,自治强调乡村治理的民主性、法治重视乡村治理的有序性、德治追求乡村治理的和谐性。而村规民约是“三治”结合的重要载体,其既是全体村民经民主议定原则创设的自治规范,又是国家在乡村基层社会的治理规范
长期以来,信任研究关注信任的积极意义,特别注重对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然而,信任并不总是带来积极有益的结果,在信任背叛频频发生的今天,只有信任值得信任的人,信任的积极意义才得以体现。什么样的人更值得信任?为他人着想的人就一定值得信任吗?先前研究虽然已经探讨过一些人格特质和可信度的关系,但主要从信任方视角,且没有考虑可信度类型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基于被信任方视角、从人格的角度考察可信度的影响因素,通过四
由于非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多数企业从事不道德的商业行为,会计道德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欢迎。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是任何在非洲做生意的人的主要担忧,津巴布韦也不例外。对金钱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以及一些商业组织向世界描绘其组织的更好图景的意愿,导致了客户和商业组织中的某些不道德行为,特别是在公共治理和问责制方面。该研究考察了道德对津巴布韦会计职业实践的影响。这项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一些主要问题,如个人价值观对会
振兴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学界普遍认为产业化是实现农业振兴的道路,但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社会过程以及社会基础缺少经验研究。本文以一个皖西村庄作为田野单位,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法与访谈法收集资料,将该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茶叶的产业化动力机制、茶叶经济组织形态建构等产业化实践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展现和理解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基础。本文研究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研究背景与提出研究问题,以
从松江早期照相馆为始的“美术照相”,到松江本地精研摄影艺术团体——华亭摄影学会的创立,再到江苏省立女中(今松江二中)专设摄影课程并聘请艺术大师郎静山为摄影教师。松江地区摄影艺术的发展秉持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呈现了其独具特色的摄影艺术发展脉络。与此同时,又以其坚硬的文化传统不断地影响着这批活跃于松江地区摄影师的艺术创作实践。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松江地区摄影艺术性的形塑与发展过程,具有重要补
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5G技术的进步为电商直播带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电商直播带货这一新兴业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其独特优势。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疫情期间电商直播带货的传播展开研究是具有理论价值与创新意义的。以李佳琦、薇娅等头号主播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疫情期间的电商直播带货时,发现疫情时期的电商直播出现了电商主播的新鲜感搭配、传播媒介的多平台融合、窥探性引流的传播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经济来源不断丰富,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幅度迅猛,但随之而来的城乡收入差距居高不下的问题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土地是城乡发展的重要要素,而我国目前的土地供给由政府主导。因此,研究政府土地供给行为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政府土地供给行为通过不均衡的城市化这
本科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关心的核心议题。其中,学业求助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技能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本研究以上海市“H”大学在读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学业求助能力的现状、问题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从过程视角出发,构建了学业求助的“四能力三因素”分析框架,描述了大学生学业
新冠肺炎疫情是社交媒体时代,世界面临的第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它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依旧肆虐。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在本次新冠肺炎中的特点及其影响就成为了值得讨论的研究主题。本文选取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推特(Twitter)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展开讨论。研究首先在推特上以“COVID-19”为关键词,以2020年3~5月份世界疫情发展初期为时间段,搜索爬取得到了有效的10,334条推文样本。以
大量独生子女步入婚姻和生育高峰期的同时,“不婚”、“晚婚”和“晚育”等现象蔚然成风。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本文定量评估了独生属性对其婚育状况的影响,以增进对当前非传统婚育现象的理解。本文首先分析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婚姻状况、初婚年龄和婚姻满意度上的差异,并且进一步考察其中的传导机制。成年独生子女更可能处于未婚状态,但这主要是他们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相对收入水平所导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