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训诂与西方的释义——中西方“羊”文化的语言学阐释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jun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中国训诂学与西方释义学均是源于对古典文献的释读,但两者在不同的中西方地域文化差异中相行渐远,两者的学术命运大相径庭。在历史发展中,西方释义学更善于更新,从“文本”中跳脱出来形成了新释义传统;而中国训诂学却面临着既要返本、又要开新的挑战。一个是在通经致用、研究经学的基础上形成并日趋完善的,一个是在圣经注释学上逐渐发展壮大的:由于中西历史文化的差异及所处学术背景的不同,两者研究侧重点和方法论都不一样,导致中国的训诂学与西方的释义学是必然会出现分歧。   在中国文化史上,训诂学因通经致用曾经一度兴盛,而训诂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诠释文献中的古代字词意义。谈及诠释和训释,我们不得不提《说文解字》训释的体例,许慎一般是先解释字义,再阐释字的构字理据。《说文·羊部》有三十多个,从字源学上考察,如果没有一定的训诂素养,我们就无从考证传统的饮食风尚、审美情趣、宗教信仰、道德标准、礼仪法则与“羊”有着关系密切。西方释义学源于圣经经文的注释,游牧民族把圣经写在羊皮卷上,在长期观察羊的特性时,犹太人感悟到了一套独特的生存哲学。他们把“羊”视作为耶稣·基督的象征。在语言和文化领域,羊的介入又丰富了英语语言的表现力。本文从中西方的“羊”文化的角度进行了语言学方面的阐释,哲学思潮突破了语言的界线和鸿沟,释义学的中国化研究成为重要课题。所以我们既要革故鼎新去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又要薪火相承去发扬我国传统语言学的精髓。  
其他文献
将绘画艺术融入文学当中,这是京派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京派文学的绘画美不仅为读者展示出清新明丽的画面,还使作者的个性、情感、文化心理等得以生动地表达。本文以京派文
李锐是当代文坛中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是一部悲剧。他的悲剧小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李锐独特的人生经历,尤其是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李锐的悲剧创作影
校园负面语活跃于校园,负载着当代大学生的负面情感,却因其隐蔽性和习以为常而被人们所忽视,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校园负面语的研究,对于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新时期政治文化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由于文艺政策调整的滞后性,同时,人们还没有走出“文革”的思维惯性,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革命叙事彰显出历史的延续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