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抑郁障碍患者的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差异,抑郁大鼠海马血管新生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抑郁障碍的程度与血管新生因子的关系,为抑郁障碍尤其是晚发性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研究分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临床研究:共入组253人,随机分为抑郁组143人,正常对照组110人。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分别测定两组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l,HI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将两组的血管新生因子测定结果按年龄分层分为四组:1组:大于等于18岁小于30岁;2组:大于等于30岁小于40岁;3组:大于等于40岁小于50岁;4组:大于等于50岁小于等于60岁四个年龄段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基础研究:SPF级雄性SD大鼠(3M)48只,随机分为氟西汀组(n=16)、抑郁模型组(n=16)、对照组(n=16)。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自由进食及摄水5周。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测的多相应激方法持续21天,建立抑郁模型。建模后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2周。实验第5周末所有大鼠(直接将大鼠断头处死,冰浴上取出海马)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验。[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抑郁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抑郁障碍组的HIF1(1.738±0.880)高于正常对照组 HIF1(1.169±0.599)(P<0.05),抑郁障碍组的 VEGF(1.008±0.816)低于正常对照组 VEGF(1.737±0.822)(P<0.05),抑郁障碍组bFGF(0.048±0.004)与正常对照组bFGF(0.047±0.003)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①在抑郁障碍患者组中,a.与大于等于40岁小于50岁患者组的VEGF(0.704±0.598)表达水平相比,大于等于18岁小于30岁患者组的VEGF(1.093±0.817)表达水平和大于等于30岁小于40岁患者的VEGF(1.083±0.732)表达水平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与大于等于50岁小于等于60岁患者组的VEGF(0.481±0.362)表达水平相比,大于等于18岁小于30岁患者组的VEGF表达水平和大于等于30岁小于40岁患者的VEGF表达水平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各年龄段患者的HIF-1、bFGF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正常对照组中,a.与大于等于40岁小于50岁组的bFGF(0.048±0.002)表达水平相比,大于等于18岁小于30岁组的bFGF(0.047±0.002)表达水平和大于等于30岁小于40岁组的bFGF(0.046±0.001)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与大于等于50岁小于等于60岁组bFGF(0.049±0.006)表达水平相比,大于等于18岁小于30岁组的bFGF表达水平和大于等于30岁小于40岁组的bFGF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各年龄阶段患者的HIF1、VEGF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抑郁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比较:①组间VEGF的比较a.抑郁障碍组大于等于18岁小于30岁的VEGF表达水平小于正常对照组大于等于18岁小于30的VEGF(1.764±0.762)的表达水平(P<0.05);b.抑郁障碍组大于等于30岁小于40岁的VEGF表达水平小于正常对照组大于等于30岁小于40岁者的VEGF(1.581±0.676)表达水平(P<0.05);c.抑郁障碍组大于等于40岁小于50岁的VEGF表达水平小于正常对照组大于等于40岁小于50岁的VEGF(1.871±0.956)表达水平(P<0.05);d.抑郁障碍组大于等于50岁小于等于60岁的VEGF表达水平小于正常对照组大于等于50岁小于等于60岁者VEGF(1.567±0.968)表达水平(P<0.05);②组间HIF1的比较:a.抑郁障碍组大于等于18岁小于30岁的HIF1(1.461±0.802)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大于等于18岁小于30岁的HIF1(1.097±0.581)表达水平(P<0.05);b.抑郁障碍组大于等于30岁小于40岁的HIF1(1.707±0.830)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大于等于30岁小于40岁HIF1(1.101±0.539)的表达水平(P<0.05);c.抑郁障碍组大于等于40岁小于50岁的HIF1(1.7761±0.714)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大于等于40岁小于50岁HIF1的(1.193±0.472)表达水平(P<0.05);③在大于等于50岁小于等于60岁年龄段之间的抑郁障碍组及正常对照组人员HIF-1表达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各年龄段抑郁障碍组患者bFGF表达水平与相应年龄阶段正常对照组bFGF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基础研究阶段:1)行为学结果:①在实验第3周末各组敞箱实验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比较:抑郁模型组(19.50±2.55)及(8.88±2.59)、氟西汀组(23.13±7.30)及(9.50±1.93)得分低于对照组(54.13±6.29)及(15.86±3.44),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2)在实验第5周末各组敞箱实验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比较:氟西汀组(29.62±2.83)及(13.25± 1.28)均高于抑郁模型组(16.13±2.70)及(8.00±2.14)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3)实验第3周末各组蔗糖实验蔗糖偏爱度比较:抑郁模型组(0.55 ± 0.03)、氟西汀组(0.54±0.03)低于对照组(0.76±0.04),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第5周末各组蔗糖实验蔗糖偏爱度比较,氟西汀组蔗糖偏爱度(0.72±0.05)高于抑郁模型组(0.57±0.03),差异有显著性(P<0.01)。2)Western blot 测定:对照组海马 VEGF 蛋白(0.80±0.10)表达水平高于抑郁模型组(0.44±0.08)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氟西汀组海马VEGF蛋白(0.98±0.13)表达水平高于抑郁模型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bFGF蛋白表达水平(0.86±0.08)高于抑郁模型组bFGF(0.27±0.04)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氟西汀组海马bFGF蛋白表达水平(1.10±0.13)高于抑郁模型组bFGF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RT-PCR 测定:氟西汀组 VEGFmRNA(1.80±0.25)表达水平高于抑郁模型组VEGFmRNA(0.01 ±0.002)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海马VEGFmRNA(0.87±0.17)表达水平高于抑郁模型组VEGF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bFGFmRNA(1.46±1.0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抑郁模型组bFGFmRNA(0.002±0.0002)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氟西汀组bFGFmRNA(14.68±4.9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抑郁模型组bFGF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研究结论:VEGF、HIF1在不同年龄抑郁障碍患者中表达水平差异明显,随着年龄增长,表达变化增大,提示VEGF、HIF1可能参与了抑郁障碍尤其是晚发性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提示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变化,甚至血管新生的变化可能是抑郁障碍的重要病因之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基础研究结论:行为学阶段:应用CUMS,抑郁模型组行为学得分明细低于对照组,提示大鼠抑郁模型建模成功。分子生物学实验阶段:Western blot、RT-PCR实验显示抑郁模型组大鼠VEGF,bFGF蛋白及基因表达降低。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可提升抑郁大鼠海马VEGF、bFGF蛋白及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