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看秧歌》的艺术特色研究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v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民歌《看秧歌》是郭颂先生根据东北汉族民歌进行改编的,这首作品是东北民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采用“非方整性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不仅唱腔、唱词独具特色,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衬字衬词的运用也凸显了东北民歌的色彩。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该作品艺术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从这首作品的历史背景入手,了解其源于东北民间大秧歌以及东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其次是从它的唱腔、歌词中方言的韵味、衬字衬词、曲式结构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并结合本人演唱体会对该作品的情感处理和旁白从自身演唱的角度做出概括总结,文章创新在于谈出个人在演唱实践中的真实感受。最后对该作品的流传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这首作品和东北民歌的分析希望能对喜爱这首作品的同仁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其他文献
口语测试在二语教学领域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口语成绩测试既能考察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口语产出能力,也对教师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在目前的口语成绩测试题型中,“成段表达”是考察学生的口语综合表达能力的常见且分值较高的题型。本文对汉语教师在口语成绩测试“成段表达”题型中的评分结果与评分过程进行分析,以了解评分教师的评分现状及其特点,是否可以准确区分学生的语言水平。本文邀请10名汉语教
学位
趋向补语“V过来/去”的教学在初级水平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其无论是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都很高,使得留学生使用趋向补语出现偏误的概率也很高。本论文以初中级汉语水平的泰国学生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泰国学生使用趋向补语“V过来/去”出现的偏误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中泰教师教学“V过来/去”的案例进行分析,从教和学两方面来考察对泰国学生趋向补语“V过来/去”的教
学位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被提出后,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大多数研究关注区域认知的教学策略,而针对区域认知素养在地理课堂中的培养实况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区域认知的内涵结构以及地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情况。首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与结构进行梳理,结合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适用于课堂教学分析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体系。该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
学习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是决定学习生活的直接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生学习价值观、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学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的干预模型。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学习价值观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动机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南宁市某中学737名初中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业自我效能感、学
学位
学位
学位
近年来,金融市场中交易模式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丰富使得金融高频数据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由于金融市场中的交易都是随机的,所以产生了变化的不规则的交易时间间隔(也称持续期)数据,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市场微观结构信息(如时变性、聚集性等)。通过对持续期的研究可以发现日内交易的行为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的微观结构。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用自回归条件持续期(ACD)模型来描述持续期的演变。在用ACD模型进行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