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菌磷酸化蛋白与蛋白磷酸酶PPG1的靶标鉴定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rjy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是研究植物与病原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病原真菌,由其引发的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已有一些报道表明蛋白磷酸化参与调控了稻瘟病菌的致病性、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和胁迫应答等多个生物过程。但是,由于缺少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蛋白磷酸化介导的调控网络及其节点仍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作者首先在野生型菌株P131的菌丝阶段鉴定了 799个磷酸化蛋白及其1621个磷酸化位点,其中包括536个蛋白的899个新的磷酸化位点和31个致病相关蛋白的47个新的磷酸化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作者从这些磷酸化位点的侧翼序列中鉴定了 19个特征性磷酸基序,其中3个磷酸基序所对应的蛋白激酶目前还是未知的。尤其是,作者发现:在稻瘟病菌营养菌丝中,作用于Pmkl上游的7个蛋白均被磷酸化,而Pmk1及其下游靶标Mst12和Sf11均未被磷酸化,暗示菌丝体中处于去磷酸化状态的Pmk1对于其下游底物Mst12和Sf11可能是非功能性的。有趣的是,作者还发现:一个推测的蛋白磷酸酶Pmp1在Ser240位点被磷酸化。Pmp1在丝状真菌中相对保守,但其功能尚未被报道。因此,作者在稻瘟病菌中敲除PMP1,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Pmp1S240D的点突变互补。表型分析结果显示,△pmp1敲除体在致病力、分生孢子产生和菌落生长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进一步研究显示:与野生型相较,Pmk1的磷酸化水平在敲除体△pmp1的菌丝体中显著上升,而在Pmp1S240D突变体中明显下降,说明Pmp1及其Ser240位点的磷酸化调控了菌丝体中Pmk1的磷酸化水平。更为惊奇的是,Mps1的磷酸化水平也在△pmp1敲除体中显著上升,在Pmp1S240D中明显下降。此外,作者还证明:Pmp1能够直接与Mps1互作,其AA180-230区域是两者互作所必需的。作者所属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鉴定了一个致病必需基因MoPPG1,该基因编码一个蛋白磷酸酶,其缺失还导致菌落生长缓慢。为了弄清该基因作用的分子机理,作者比较了野生型菌株P131与敲除体△moppg1菌丝体的磷酸化蛋白组,发现159个蛋白的216个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在敲除体△moppg1中显著上调,这些上调的磷酸化位点含有5个特征性磷酸基序,并具有被已知蛋白激酶识别的特性。KEGG通路分析显示,40个受到PPG1调控的磷酸化蛋白参与了 34个生物过程,预示着PPG1在稻瘟病菌中存在着广泛的调控靶标。在众多受到PPG1调控的磷酸化位点和蛋白中,作者选取MGG02757编码蛋白和MGG06712编码蛋白进行了重点分析。MGG02757编码蛋白与酵母蛋白激酶Dbf2和人类NDR(nuclear Dbf2-related)蛋白激酶家族同源,因此,作者将MGG02757命名为MoNDR1。MoNDR1具有保守的磷酸化位点Ser466,且在三次生物学重复的野生型菌株P131磷酸化蛋白组中均未被检测到,而在敲除体敲除体△moppg1中被重复检测。为了进一步确认MoNDR1上Ser466位点的磷酸化,作者通过Western blot对野生型P131和敲除体△moppg1中Ser46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敲除体△moppg1中能够检测到MoNDR1上Ser466位点的磷酸化,而在野生型菌株P131中未能检测到,说明PPG1的确调控了 MoNDR1上Ser466位点的去磷酸化。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PPG1能够与MoNDR1直接互作。此外,PPG1和MoNDR1在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有着相似的表达动态。这些结果表明,PPG1直接调控了 MoNDR1上Ser466位点的磷酸化。进一步,作者在稻瘟病菌中敲除了 MoNDR1,并构建了 MoNDR1S466D MoNDR1S466A点突变载体,对敲除体△mondr1进行了点突互补,获得了突变体MoNDR1S466D NDR1S466A。表型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体△mondr1菌落生长缓慢,产孢量减少为野生型的1/10,致病力显著减弱,说明MoNDRl在菌落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和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组成性磷酸化MoNDR1S466D和完全去磷酸化的MoNDR1S466A突变体在菌落生长和产孢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说明Ser466位点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均对MoNDRl正常行使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比敲除体△moppg1和敲除体△mondr1的生物学表型发现,△moppg1和△mondr1有相同的菌落生长速率,在分生孢子的发育过程中出现相同趋势的缺陷,但△moppg1在缺陷程度上更为严重。但在致病性方面,△moppg1完全丧失了对寄主的致病性,而△mondr1仍然具有侵染寄主的能力,只是在致病力上明显减弱。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尚未有关于PPG1同源物PP2A调控NDR1的报道,本研究首次证实了 PPG1在稻瘟病菌体内直接调控MoNDR1的去磷酸,从而调控其功能。因此,这对于揭示PPG1协同MoNDR1调控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Met6是本研究聚焦的另外一个磷酸化蛋白,它的同源物是甲硫氨酸合成酶,在氨基酸代谢过程中具重要作用。比较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显示,它保守的Ser705位点的磷酸化强烈受到了蛋白磷酸酶PPG1的调控。为了进一步研究磷酸化位点Ser705对Met6的功能调节作用,作者在实验室已有敲除体△met6的基础上,对敲除体△met6进行了点突互补,获得了突变体Met6S705D和Met6S705A。组成性磷酸化的Met6S705D互补体展示了与△met6极为相似的缺陷,在完全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降低,在非完全培养基上菌丝极其稀薄,并丧失产孢能力以及致病力,而突变体Met6S705A能够完全恢复敲除体△met6在菌落生长、产孢和致病性上的缺陷,说明Ser705位点的去磷酸化作用是Met6行使功能所必需的。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PPG1不能与Met6直接互作,说明PPG1对Met6的去磷酸化调控可能是间接的,或者需要桥梁蛋白(Mediator)。PP2A参与了真核生物细胞的代谢过程。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报告过PP2A与Met6之间存在调控关系。我们的研究将为揭示PP2A蛋白磷酸酶家族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更多线索。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稻瘟病菌菌丝体中鉴定了许多新的磷酸化蛋白和位点,以及受到蛋白磷酸酶Pmp1和PPG1调控的磷酸化位点。尤其是发现、确定了蛋白磷酸酶Pmp1及其磷酸化位点Ser240对Mps1和Pmk1的去磷酸化作用,蛋白磷酸酶PPG1对MoNDR1和Met6的去磷酸化调控作用。这些新发现,为深入理解蛋白磷酸化动态调控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致病性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构建稻瘟病菌蛋白磷酸化介导的调控网络和揭示该菌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2016年、2017年4月上旬,本论文实验对5年生’长富2号,/山定子、’长富2号’/M9苹果树主干韧皮部进行剥皮以模拟主干损伤,以长势相近的一年生M9和八棱海棠为靠接砧木,研究主干不同损伤程度、靠接不同条数M9对主干损伤苹果树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主干损伤降低’长富2号’/山定子树高年增长量、一年生枝条长度、主干直径增长量、开花数、坐果量、叶面积和新梢数量,而靠接八棱海棠能恢复其树高增长量、
卵泡是位于卵巢皮质,由卵泡膜细胞、颗粒细胞等包裹卵母细胞形成的特殊结构,在卵母细胞正常发育过程中具有支持和保护的重要作用。根据卵泡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从原始卵泡到成熟卵泡的整个卵泡发育阶段,卵泡又可以分为腔前卵泡和有腔卵泡。此前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有腔卵泡,并已证实发育动态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FSH和LH的调控。然而,对于腔前卵泡发育的相关研究非常有限,目前比较明确的是其对于促性腺激素的依赖程度很低。
绵羊是世界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从1961年的前三名生产者急剧上升并成为2014年的第一名。营养干预的早期实施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发育分布来影响反刍动物的成体健康和生产性能,包括羊在内。我们描绘了各种饮食对瘤胃微生物群落开发IlluminaMiSeq平台的影响。将12只1周龄的羔羊分成如下四组:母乳喂养的羔羊只乳喂,不给其定量(第1组);集中喂养的羔羊(第2组);草喂养的羔羊(第3
自然界中,植物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表现出免疫,其中一个原因是植物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微生物相关的分子模式,从而触发植物的先天免疫反应,被称为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植物还能产生由病原效应因子触发的第二层次免疫反应。水稻是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产过程中,水稻遭受到多种病原菌的侵染,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培育抗病性水稻是控制水稻病害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效应因子触发的水稻抗性具有抗谱范
畜禽重要经济性状改良是动物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其中蛋清和蛋壳质量在家禽生产中至关重要。本研究开展了鸡蛋清扩散面积的遗传变异分析和蛋壳基质蛋白Ovocleidin-17(OC-17)与碳酸钙作用机制的研究,以期为蛋清和蛋壳质量的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利用两个世代共786只白来航纯系蛋鸡,共收集2395枚鸡蛋,测量了鸡蛋全部内容物扩散面积(TECA)、外稀蛋白扩散面积(OTAA)、内浓蛋白扩散面积(ITA
大多数植物病毒都不能侵染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因此,利用茎尖离体培养获得无毒植株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实际生产中。随着RNA沉默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抗病毒RNA沉默是植物茎尖脱毒的主要原因。而一些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能帮助病毒短暂地侵染茎尖,然后,这些病毒又从茎尖组织中被清除,其中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能侵染1,20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大量元素之一。大部分土壤溶液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磷的浓度-般低于10微摩尔,因此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和耕地栽培的农作物经常遭受低磷胁迫。低磷胁迫时,植物许多基因的表达发生明显改变,暗示转录因子在植物响应低磷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拟南芥转录因子HSF家族成员在拟南芥的生长发育以及应对逆境胁迫中发挥作用,但是否HSF家族成员参与植物响应低磷胁迫的基因转录调
昆虫是自然界中最庞大的生物类群,已经进化出复杂的嗅觉器官来接收来自周围的各种化学刺激,这种强大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检测和辨别成千上万种气味分子,从而准确地寻找寄主、配偶、产卵地及躲避天敌等。很多证据表明不同的嗅觉器官起着不同的嗅觉功能。对大多数昆虫来说,触角和口器触须是最重要的两个嗅觉器官,目前对昆虫化学感受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触角气味分子受体的鉴定及相关功能的研究,对口器触须的嗅觉功能的研究极少。飞蝗作
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Xoc)引起的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然而,对于该病原如何克服水稻免疫系统成功侵染水稻的致病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建立了分析水稻在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诱导下免疫反应的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黄单胞菌如何逃避
显花植物的雌雄配子体,也叫胚囊和花粉,分别含有雌配子卵细胞和雄配子精细胞。它们分别产生于雌蕊的胚珠和雄蕊的花药中。在植物开花时,成熟的花粉被传递到雌蕊的柱头上,经识别后萌发出管状的花粉管,花粉管侵入柱头,并在雌蕊组织中极性生长,最终进入胚珠的胚囊中,并释放其携带的两个精细胞进行双受精。花粉管在雌蕊中的极性生长是把精细胞传送到雌配子体中完成受精所必需的,是植物有性生殖的重要步骤。维持花粉管在雌蕊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