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蝗口器嗅觉神经元编码特征及一种气味分子受体功能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6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是自然界中最庞大的生物类群,已经进化出复杂的嗅觉器官来接收来自周围的各种化学刺激,这种强大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检测和辨别成千上万种气味分子,从而准确地寻找寄主、配偶、产卵地及躲避天敌等。很多证据表明不同的嗅觉器官起着不同的嗅觉功能。对大多数昆虫来说,触角和口器触须是最重要的两个嗅觉器官,目前对昆虫化学感受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触角气味分子受体的鉴定及相关功能的研究,对口器触须的嗅觉功能的研究极少。飞蝗作为渐变态昆虫的模式物种,而且是一种具有暴食特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其感受植物挥发物的分子机理至今尚未明确。本论文运用昆虫电生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明确了飞蝗下颚须嗅觉感器神经元对气味分子的编码特征,并对锥形感器不同亚型进行空间定位;首次鉴定到一条新的飞蝗气味分子受体LmigOR142,并分析其蛋白的序列,并探究了飞蝗口器触须转录组中的气味分子受体的时空表达特征;探明了飞蝗口器触须中高丰度表达的气味分子受体LmigOR12的生理功能。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I.飞蝗下颚须锥形感器嗅觉神经元的气味分子编码特征通过单感器记录技术,对飞蝗下颚须锥形感器嗅觉神经元的反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飞蝗下颚须的锥形感器分为8个功能亚型(pb1、pb2、pb3、pb4、pb5、pb6、pb7、pb8),其中pb8亚型中的嗅觉神经元对多种醇类及酮类产生抑制反应,这与其他七种锥形感器亚型在反应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明确了 8种锥形感器亚型的空间分布;明确了 pb1和pb2亚型中嗅觉神经元的梯度依赖反应特征;证明了飞蝗下颚须与下唇须中pbl-L、pb2-L、pb8-L亚型中的嗅觉神经元具有相似的反应编码特征。Ⅱ.基于飞蝗触角和口器触须转录组的气味分子受体基因鉴定与表达差异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飞蝗触角和口器触须的气味分子受体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鉴定出一条新的气味分子受体基因LmigOR142,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全长为1227 bp,共编码409个氨基酸,具有7个跨膜区(序列号为:KU865301)。通过半定量PCR和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比较了在口器触须转录组中发现的11个气味分子受体基因在五龄蝗蝻触角和口器触须的表达量差异。qRT-PCR的研究结果表明,五龄蝗蝻中的气味分子受体基因LmigOR12在触角中有极低的表达量,而在口器触须(下颚须和下唇须)中大量表达。另外,气味分子受体基因LmigOR13、LmigOR14、LmigOR18在口器触须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触角。相反,气味分子受体基因LmigOR15、LmigOR16、LmigOR17、LmigOR19、LmigOR21、LmigOR22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口器触须中的表达量。Ⅲ.飞蝗气味分子受体LmigOR12的生理功能研究采用RNA干扰(RNAi)和电生理技术对LmigOR12的生理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migOR1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后,飞蝗口器下颚须对(E,E)-2,4-庚二烯醛((E,E)-2,4-heptadienal)、己醛(hexanal)、反-2-己烯醛(E-2-Hexenal)这三类植物醛的感受明显下降,对二,四-己二烯((E,E)-2,4-hexadienal)的反应没有明显变化,因此阐明了LmigOR1 参与了对2,4-庚二烯醛、己醛、反-2-己烯醛的感受。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阐明飞蝗的化学感受分子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飞蝗的口器触须在食物的选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飞蝗选择食物的机制,并为新的防控途径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本研究为了评估转基因Bt稻米(含有Cry1Ab蛋白1.64mg/kg)作为主要能量来源饲料的安全性,以两代高近交系五指山猪为动物模型分别进行了 360天和420天的饲喂实验,进而建立人类食品安全评估动物模型。根据饲喂转基因(GM)稻米或非转基因(Non-GM)稻米,第一代(f0)代)28头3月龄五指山猪被分为GM组(fDZM组:n=7;f0ZG组:n=7)和Non-GM组(f0FM组:n=7,f0
青贮裹包塑封膜破损或青贮窖开盖后,有氧胁迫导致内部微生物生化代谢速率加快,使青贮饲料内部因二次发酵发生腐败变质。青贮饲料的有氧变质程度可以通过监测内部的物理参数、化学参数或者微生物参数变化来判断,例如异常温升(Tsi)和pH值变化,氧气(O2)和二氧化碳(C02)浓度变化,微生物增长率变化等。基于此,本研究将多种先进传感在线测量技术引入到青贮饲料的加工和存储过程中,实现青贮饲料内部多种生化参数的动
产奶性状是奶牛最重要的生产性状,随着奶牛平衡育种理理念的推行与实践,抗病性状逐渐被重视并纳入育种规划中,鉴定抗病性状和产奶性状功能基因或遗传标记并将之应用于奶牛基因组选择有望提高选择准确性并加快遗传进展。近几年,组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动植物复杂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鉴于此,本研究针对奶牛副结核病易感/抗性和产奶性状,基于组学技术开展了功能基因挖掘及鉴定研究。(一)奶牛副结核易
2016年、2017年4月上旬,本论文实验对5年生’长富2号,/山定子、’长富2号’/M9苹果树主干韧皮部进行剥皮以模拟主干损伤,以长势相近的一年生M9和八棱海棠为靠接砧木,研究主干不同损伤程度、靠接不同条数M9对主干损伤苹果树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主干损伤降低’长富2号’/山定子树高年增长量、一年生枝条长度、主干直径增长量、开花数、坐果量、叶面积和新梢数量,而靠接八棱海棠能恢复其树高增长量、
卵泡是位于卵巢皮质,由卵泡膜细胞、颗粒细胞等包裹卵母细胞形成的特殊结构,在卵母细胞正常发育过程中具有支持和保护的重要作用。根据卵泡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从原始卵泡到成熟卵泡的整个卵泡发育阶段,卵泡又可以分为腔前卵泡和有腔卵泡。此前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有腔卵泡,并已证实发育动态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FSH和LH的调控。然而,对于腔前卵泡发育的相关研究非常有限,目前比较明确的是其对于促性腺激素的依赖程度很低。
绵羊是世界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从1961年的前三名生产者急剧上升并成为2014年的第一名。营养干预的早期实施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发育分布来影响反刍动物的成体健康和生产性能,包括羊在内。我们描绘了各种饮食对瘤胃微生物群落开发IlluminaMiSeq平台的影响。将12只1周龄的羔羊分成如下四组:母乳喂养的羔羊只乳喂,不给其定量(第1组);集中喂养的羔羊(第2组);草喂养的羔羊(第3
自然界中,植物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表现出免疫,其中一个原因是植物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微生物相关的分子模式,从而触发植物的先天免疫反应,被称为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植物还能产生由病原效应因子触发的第二层次免疫反应。水稻是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产过程中,水稻遭受到多种病原菌的侵染,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培育抗病性水稻是控制水稻病害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效应因子触发的水稻抗性具有抗谱范
畜禽重要经济性状改良是动物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其中蛋清和蛋壳质量在家禽生产中至关重要。本研究开展了鸡蛋清扩散面积的遗传变异分析和蛋壳基质蛋白Ovocleidin-17(OC-17)与碳酸钙作用机制的研究,以期为蛋清和蛋壳质量的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利用两个世代共786只白来航纯系蛋鸡,共收集2395枚鸡蛋,测量了鸡蛋全部内容物扩散面积(TECA)、外稀蛋白扩散面积(OTAA)、内浓蛋白扩散面积(ITA
大多数植物病毒都不能侵染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因此,利用茎尖离体培养获得无毒植株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实际生产中。随着RNA沉默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抗病毒RNA沉默是植物茎尖脱毒的主要原因。而一些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能帮助病毒短暂地侵染茎尖,然后,这些病毒又从茎尖组织中被清除,其中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能侵染1,20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大量元素之一。大部分土壤溶液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磷的浓度-般低于10微摩尔,因此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和耕地栽培的农作物经常遭受低磷胁迫。低磷胁迫时,植物许多基因的表达发生明显改变,暗示转录因子在植物响应低磷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拟南芥转录因子HSF家族成员在拟南芥的生长发育以及应对逆境胁迫中发挥作用,但是否HSF家族成员参与植物响应低磷胁迫的基因转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