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纪蒙古对伊朗的早期统治》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第五章第三节)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7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关于《十三世纪蒙古在伊朗的早期统治:伊朗文艺复兴》一书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该书的作者是乔治·莱恩,全书共九章,主要讲述了十三世纪伊朗(波斯)在蒙古人统治下的文化复兴。译者选取的翻译文本为第五章的第三节,该部分主要通过描述苫思丁·穆罕默德·迦儿忒在蒙古宫廷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来反应十三世纪蒙古对伊朗地区的统治情况。译者所选取的文本类型属于历史题材,其中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化内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平行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遇到的翻译难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词汇层面,二是句法层面。词汇层面的难点有专有名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多义词的翻译。针对词汇方面的难点译者主要通过采用音译、加注、词义扩展的翻译技巧加以解决。句法层面的难点有长句和状语从句的翻译,译者按照“六步法”的翻译步骤,即紧缩主干、辨析词义、区分主从、捋清层次、调整搭配、润饰词语,对长句进行翻译,通过切断、拆离、插入、重组等翻译技巧解决长句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译者采用转换法,变序法,顺译法解决翻译状语从句时遇到的难点。译者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在阅读大量平行文本的过程中,对伊儿汗国的历史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蒙古文化的翻译对于中国学者研究蒙古文化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译者,在感到责任重大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身在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增强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胜任今后的翻译工作。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报告主要就美国作家丽莎·史密斯·莫利纳里的文学作品《生活中的点滴才是真正的学问》中的部分翻译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回忆录,还是一部情景喜剧,记录作者在21世纪自己家庭的生活琐事,分享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幽默成长故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采取了具体的翻译方法来解决问题。报告中除了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外,报告还描述了翻译过程,并总结出翻译问
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报告原文选自《鸟之道:新视角下观察鸟类如何进行交流、工作、嬉戏、抚育幼雏和思考》(The Bird Way:A New Look at How Birds Talk,Work,Play,Parent,and Think),由澳大利亚作者珍妮弗·艾克曼(Jennifer Ackerman)所著,她是《纽约时报》最畅销的作家。该文本属于科普文作品。译者从中选取第一章
这是一篇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第二章。本书由罗纳德·赫林编著,出版于2015年。第二章的主题是“科学,政治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构架”。本篇报告旨在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对机器翻译的错误类型进行分析,并且找到相应的译后编辑方法。原文属于信息型文本,语言客观简洁。译者决定采用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此次翻译实践。为了达到翻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译
这是一篇关于《十三世纪蒙古对伊朗的早期统治》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这本书是乔治·莱恩所写,主要讲述了十三世纪蒙古人统治下的伊朗文化复兴,全书共九章。所选章节为第八章,主要介绍伊儿汗统治时期的诗人、苏菲派和卡兰达尔,这是一个文学和精神活动活跃的时期。由于所选文本是关于蒙古和伊朗的历史,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化内容,因此译者在理解和翻译该文本方面有一定的困难。文本包含许多著名的苏菲派诗人和他们最著名的作品,以
这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本选自《怆鸣》。作者贝基·马纳瓦图是新西兰的一名记者和专栏作家,《怆鸣》是她写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2020年赢得了很多奖项。这部小说涉及的主题主要有家庭暴力、帮派文化、破裂的家庭、爱的力量、友谊和家庭。在进行翻译之前,译者查询并学习了原文本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总结了原文本的特征,以便整理翻译中遇到的困难。译者找到了一本平行文本,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掌握特殊
儿童文学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着重注意儿童文学的特点,尽力将译文处理的易读并且具有吸引力。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节选自Patricia Reilly Giff的儿童小说《裁缝之家》一书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小说讲述了以作者曾祖母为原型的主人公Dina经过不断的成长和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勇敢且坚强的人。在此次翻译实践报告中,译者从词汇、句
此书《春归库布其》以国家和各级政府持续多年的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理念为背景,全景式描述了库布其沙漠生态修复的艰辛历程。而本文以《春归库布其》第一、二章的翻译为实践基础,旨在讨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并以此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生态问题。本篇实践报告包括引言、翻译过程描述、翻译难点、解决方法和实践总结五个部分内容。在引言中,主要介绍了本报
本实践报告是译者基于《边境墙14英里》第一章至第七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撰写的。在本书中,作者对美国圣迭戈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以了解美墨边境墙在该地区的建造对人们的影响,书中也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这堵墙的观察和体会。翻译此书可以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美墨边境墙问题,帮助人们更多的了解墙后的世界。本实践报告在于发现和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的翻译难点主要表现为三部分:一是专有名词的翻译,其中包
本次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选自于作家埃莉莎·加伯特所著的《记忆的虚幻》第一章。《记忆的虚幻》主要收集了一些关于灾难文化和人们观察、讨论世界疾病的文章,这些文章深刻且有预见性。作者埃莉莎·加伯特指出五个全球趋势:即气候变化、动物栖息地的破坏、航空旅行的增加、拥挤、和特大城市以及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这些都会增加大流行病的风险,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的意义。本篇实践报告分析了源文本的文本类型和语言特点,以及在
本文是译者基于对源语文本Fisherman’s Blues:A West African Community at Sea(《渔民之忧:倚海为生的西非社区》)第二章和第三章的英译汉翻译过程所撰写的翻译报告。源语文本属于纪实性小说,主要围绕作者安妮·巴德肯在西非若阿勒法久特渔村的所见,所闻,所感,采取叙事加对话的方式,讲述了当地渔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危机—由于气候变化和国外渔船的增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