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基质的演变与油蒿的植被动态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haizi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是我国西北沙地主要的建群种,对油蒿植被动态的研究对于沙漠化地区植被的恢复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天然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油蒿演替系列土壤基质的变化以及油蒿演替群落对土壤基质变化的响应。 1.通过对油蒿群落演替系列中生物量的凋落分解与土壤呼吸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腾格里沙漠,固定沙地上油蒿当年生物量与油蒿叶籽量和均显著高于半固定沙地;油蒿半固定沙地、油蒿固定沙地和油蒿—冷蒿(A.frigida)固定沙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统计分析表明,油蒿—冷蒿固定沙地土壤呼吸速率最低,可能与油蒿—冷蒿固定沙地土壤中较高的pH值和较低的土壤呼吸脱氢酶活性有关。可见,干旱区油蒿群落越到固定阶段,凋落量越大,释放的Ca<2+>越多,土壤呼吸速率越低,土壤中的pH越高,而这越有利于土壤碳酸钙的形成。 2.通过对油蒿群落演替系列中土壤基质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油蒿群落的演替进展,土壤各层中碳酸钙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也明显增加,相应各层细菌数量显著增加,油蒿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促进了油蒿枯枝落叶的分解,加速了Ca<2+>的释放,促进了土壤呼吸,促进了土壤中CO<,2>的释放,进而促进了油蒿群落土壤中碳酸钙的淋溶和淀积。钙积层的形成使得较油蒿根系更浅的冷蒿植物得以侵入、定居,而油蒿则逐渐退出。可见,土壤基质变化尤其是钙积层的形成是油蒿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3.选择油蒿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小区面积相同、样方数目和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将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起来,讨论分析了土壤湿度和有机质与油蒿和冷蒿密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块尺度 (80 m ×80 m) 上,油蒿和冷蒿密度的空间异质性都与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关,其中与冷蒿密度的关系呈现为单调递增,与油蒿密度不呈单调变化,说明土壤湿度与油蒿密度空间异质性的相关性己逐渐减弱,但与耐旱的冷蒿依然较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也与两种植物密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关,其中与油蒿密度呈现为单调递增,与冷蒿密度不呈单调变化,说明油蒿的长期定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促进了冷蒿的侵入;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群落中油蒿种群和冷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这种集群分布使得油蒿或冷蒿的密度与土壤湿度或有机质空间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增强,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冷蒿和油蒿之间的竞争替代关系。可见,土壤基质空间异质性的变化是半荒漠带油蒿群落演替的基础。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水稻转录因子OsBP-73靶基因的初步筛选在基因的转录调控网络中,转录因子(反式作用因子)与靶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是构成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基础。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使每一个基因在复杂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适时、适地、适量地表达。鉴定出转录因子的靶基因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复杂生命活动的本质。本论文研究所在实验室以水稻蜡质基因上游-840bp——810bp之间一段能增强基因表达,并能与
为了研究高原植物对青藏高原特殊环境的适应机制,本文选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优势物种紫花针茅和青藏苔草作为研究物种,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它们的形态结构及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
学位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人们在享受信息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信息安全问题的困扰。网络“黑客”的攻击手段越来越先进,信息安全问题
在室内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照明LED(Light Emitting Diode)的普及以及短距离通信持续增长的带宽要求,可见光通信(VLC-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目前,复杂网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拓扑实证分析、网络演化建模、网络信息挖掘和预测、网络控制和网络上的各种传播动力学行为建模及免疫。其中,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及免疫问题
近年来,Donoho和Candes提出的压缩传感(Compressed Sensing, CS)技术为解决信号采样和压缩中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CS技术已成为信号处理领域最热点和前沿的问题之一。CS技
学位
二巯基丁二酸(DMSA)被广泛用于修饰氧化铁纳米粒子,DMSA修饰的氧化铁纳米颗粒被认为是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如核磁共振造影剂、靶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