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不公平和疼痛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y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衰弱损伤领域中,感知不公平被定义为一种评价过程,其特点是倾向于将伤害或者疾病解释为对于正义原则的违反,将损失视为严重的和不可挽回的,以及将痛苦归咎为别人的责任(M.J.L.Sullivan et al.,2008)。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公平相关的评价是不良的疼痛相关后果和拖长的康复过程的显著影响因素。先前的研究表明,虽然情感障碍的认知-行为模型已经假设了感知不公平通常会导致愤怒,但研究人员也记录了不公平体验和其他负面情绪反应之间的联系。此外,不公平体验问卷(IEQ)在中国慢性疼痛样本中尚未得到验证。迄今为止,相关研究集中在疼痛接受和疼痛灾难化对感知不公平和疼痛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独立贡献上,缺乏一个能够解释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概念模型。因此,我们展开以下三项研究来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为了评估在有着持续性疼痛的样本中与其他负面情绪反应相比而言,感知不公平和愤怒之间关系的相对强度,以及感知不公平与其他疼痛变量之间的总体关联大小,研究一对过去关于感知不公平和疼痛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经筛选,最终被纳入元分析的有44篇文献,其中包含42个群体,共计8369名被试,他们都完成了经过验证的不公平体验问卷以及关于情绪压力、功能障碍、疼痛强度、补偿状态、返回工作状态这些变量的测量中的至少一项。元分析结果显示,感知不公平和情绪压力之间被情绪压力的本质所调节。与认知行为理论的解释相反,感知不公平与疼痛灾难化、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焦虑有着更强的关联,而与愤怒的关系相对较弱。其他分析结果也证实了尽管效应量大小存在高低差异,但是感知不公平与损伤、疼痛强度、补偿状态以及重返工作之间的总体关联显著。被试所在的国家也调节着感知不公平和疼痛强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加拿大和美国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二旨在检验中文版不公平体验问卷(IEQ)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并检验适合中国临床样本的最佳IEQ因子模型。317名患有慢性疼痛的中国大陆成年人(女性197名,男性120名)完成了感知不公平、运动恐惧、疼痛灾难化、疼痛接受、疼痛警觉、疼痛自我效能、心理韧性、认知应对以及疼痛相关功能障碍(疼痛强度、疼痛干扰、情绪压力、抑郁)的自我报告测量。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IEQ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与M.J.L.Sullivan et al.(2008)提出的双因子结构形成最佳匹配。除此之外,在中国临床环境中,感知不公平与疼痛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研究一中的效应量情况一致。为了探索中国临床慢性疼痛患者的感知不公平对疼痛相关变量(疼痛强度、疼痛干扰和抑郁)的影响机制,我们开展研究三来检验疼痛灾难化和疼痛接受在中国临床慢性疼痛患者的感知不公平与疼痛相关变量之间的多重中介角色。423名患有慢性疼痛的中国大陆成年人(252名女性,171名男性)完成了感知不公平、疼痛灾难化、疼痛接受和疼痛相关功能障碍(疼痛强度、疼痛干扰、抑郁)的自我报告测量。多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疼痛接受的中介效应仅在感知不公平与疼痛干扰之间的关系中显著成立。而疼痛灾难化的中介效应以及疼痛接受和疼痛灾难化的链式中介效应在感知不公平和疼痛相关变量(疼痛强度、疼痛干扰和抑郁)之间显著成立。综上所述,三项研究相互联系紧密,逻辑性强,并且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系统地探讨了感知不公平与疼痛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感知不公平和疼痛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本质,感知不公平测量工具的使用和验证,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同时,这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情绪调节是个体适应和融入社会的根本需要,是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情绪调节的策略各具特点,特定的策略并不具有固定的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相反,在适当的环境中灵活地使用方能实现认知目标,体现适应性。因此,依据情景,选择适当的调节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情调节策略选择作为决策在情绪调节上的具体表现,受到动机这一情绪的重要功能的影响。且已有证据表明动机的类型会影响个体调节策略的使用倾向,但却鲜有研究关注情绪的动
风险决策是指个体在已知概率和收益的风险情境中,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确定的结果选项时,对不同选项的主观预期价值进行衡量从而做出决策的过程。反馈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个体通过对反馈进行评估,从而获取自身行为是否适当的信息,并依此来调整和优化后续的行为。反馈不仅对风险决策有重要影响,而且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也会对风险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尽管研究者们已经对反馈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不
学业拖延是在学业情境下的拖延现象,主要指尽管预见到拖延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学业任务(Steel,2007;Ziegler&Opdenakker,2018)。大量研究表明,学业拖延是一种消极、适应不良的行为,它不仅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还会引发不良的学业情绪和学业压力,甚至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Solomon&Rothblum,1984;Kim&Seo,2015,Stea
创造力作为人类伟大的潜能,它不仅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类战胜越加复杂、不确定世界的挑战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因此,更有效的推进人类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而这有赖于对创造发生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创造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们能够在看似无关的概念之间寻找并建立新的联系。这种新的联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近些年来创造性领域的研究者越来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肥胖为一种全球流行病,因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率持续上升。肥胖可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暴饮暴食,它通常与抑制控制能力的缺乏有关。而抑制控制能力是指为了实现更高阶目标而中断已启动或计划好的动作的能力,比如抵制要拿起糖果的冲动,或当你拿起开胃的巧克力棒时,打断这种正在进行的动作的能力。然而,抑制包括运动抑制和记忆抑制,以上的例子都是关乎运动抑制。那么,记忆可以
运动冲动性(Motor Impulsivity)是指个体受到外部刺激,立马做出行为反应的倾向性,它是各种不良行为的成因之一,比如暴力犯罪、攻击性行为和自杀等。而焦虑(Anxiety)作为最常见的负面情绪状态之一,影响了个体的运动冲动性。虽然已经有研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但有关焦虑对运动冲动性影响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探究仍不充分。本研究主要假设为:随着焦虑水平升高,个体的运动冲动性也会随之升高,
攻击行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较常发生的问题行为,攻击行为尤其是以欺负为核心特征的校园欺凌行为影响广泛。虽然一直在加大干预力度以减少此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但是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攻击率仍然很高。此外,相关的研究表明,发起攻击的人也就是欺负者和报告为攻击目标的人(受欺负者)与其他个体相比更容易造成精神健康问题和行为失常。所以无论是欺负经验还是受欺负经验,对个体的成长都有很大影响,会危及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稳步地发展。大量的农民工为了养家糊口,从偏远的农村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与城市居民一同投入到了建设城市的队伍中。同时,为了降低生活成本,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或者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这些被留在农村或与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的18岁以下的儿童统称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08)。据2016年全国摸底排查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余人
在当今时代,电子游戏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青年群体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他们期望在这种娱乐生活中追求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电子游戏带来的成瘾问题则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损害玩家的生理健康、社交关系、认知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游戏也会带来不少益处,动作电子游戏对玩家的视觉注意功能、空间认知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注意瞬脱作为注意加工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个体在识别多个连续的目标时,如果目标2出现在目标1之后的
暴力电子游戏对使用者的影响不只在一般认知过程中体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玩家的情绪反应和加工也会受到该类游戏的影响。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后,这种暴露能够使玩家对于血腥、痛苦、暴力行为这些负面刺激的情绪反应随着暴露量的增加逐渐减少,因而习惯于暴力场景的人在遇到相似场景时不会出现较高的生理唤起程度,共情能力受到影响,对于他人出现的痛苦情绪敏感度降低,并增加了他们自身对于愤怒等攻击性情绪的识别能力。因此可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