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它一经提出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对此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枣庄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导致对农业生产产生支撑作用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枣庄市非常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本文对枣庄市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农业区域划分和评价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首先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然后建立分区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分为自然条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条件四个指标组。对于各指标数值,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把枣庄市各区市划分为三个区域;最后,利用AHP方法和综合指数法对所划分的三个生态农业建设区农业系统进行评价分析。 2.生态农业建设区农业结构量化优化研究 本文首先应用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系统熵值模型对各区农业结构现状进行评价。然后采用灰色系统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态农业结构优化研究。灰色关联度分析可对各区的农业结构中各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优化重点。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应用STELLA5.1.1软件建立种植业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状态变量、3个速率变量和11个辅助变量,以人均粮食拥有量320kg为控制变量,在每年压缩一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情况下,对粮食人均拥有量、人均种植业收入和种植业总收入进行仿真模拟。对中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确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每年压缩1.5%的合理比例;对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确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每年压缩0.2%的合理比例;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由于耕地面积较少和人口较多的原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已无压缩余地。全市各区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压缩食粮畜比例,逐步提高食草畜比重,以利于农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3.生态农业模式建立 根据各区域具体情况,在中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建立“枣、杨树-种植业-食草畜-沼气-加工业”综合发展生态模式;在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建立“种植业-蔬菜-食草畜-沼气-加工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建立“种植业-林(果)-食草畜”综合发展模式和庭院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定性进行农业分区的方法,通过建立分区指标体系,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分区;建立种植业结构优化模型,可以对优化结果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使粮、经作物播种面积调整更科学:根据枣庄市各区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