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Semaphorin 2a (sema)是Semaphorin家族的第二亚群,是一种分泌型蛋白,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此基因作为一个神经抑制因子在神经连接以及中枢神经轴突导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基因的长度为2763 bp,最长阅读框为2151 bp,编码716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5’-UTR)长为92 bp,3’端非编码区(3’-UTR)长为521 bp。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是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emaphorin 2a (sema)是Semaphorin家族的第二亚群,是一种分泌型蛋白,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此基因作为一个神经抑制因子在神经连接以及中枢神经轴突导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基因的长度为2763 bp,最长阅读框为2151 bp,编码716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5’-UTR)长为92 bp,3’端非编码区(3’-UTR)长为521 bp。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是81.1 kDa,理论等电点为7.05,通过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信号肽,是一种分泌型蛋白。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是一种天冬氨类溶酶体的肽链内切酶,在酸性pH中可由雌激素诱导产生。在哺乳动物中,Cathepsin-D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而被当作是肿瘤侵袭性指标,倍受关注。在昆虫中,Cathepsin-D作为蛋白水解酶参与生物胚胎发育过程,特别对昆虫的变态发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是一类典型的营群居生活的社会性昆虫,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该昆虫具有品级分化、分工明确、社会行为复杂、神经系统高度复杂等特点,因此是研究昆虫生长发育、行为调控机制及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很好材料。本研究以拟黑多刺蚁为实验材料,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Semaphorin 2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的头部进行定位;对拟黑多刺蚁工蚁行为训练后头部进行该基因:nRNA表达水平原位杂交定位研究,并与训练前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RT-PCR,5’与3’RACE技术,克隆Cathepsin-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athepsin-D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对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的头部Semaphorin 2a mRNA的表达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Semaphorin 2a在拟黑多刺蚁的脑部广泛表达,在蕈形体、视叶以及中央复合体都具有阳性反应,说明此基因参与了昆虫的学习记忆、嗅觉、视觉和运动行为,此基因作为一个神经抑制因子对昆虫的神经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品级的蕈形体中雌蚁表达量相对较高,视叶中工蚁表达量最高,推测Semaphorin 2a基因在蚂蚁不同品级同一脑部区域表达量的差异与不同品级的蚂蚁在社会中的行为和职责有关。2.利用Y型迷宫对拟黑多刺蚁的工蚁进行训练,训练后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对拟黑多刺蚁工蚁头部进行Semaphorin 2a基因mRNA水平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训练的蚂蚁Semaphorin 2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训练之前的,推测可能是由于Semaphorin 2a是一种神经抑制因子,而学习记忆与突触元的可塑性有关,在对拟黑多刺蚁训练的过程中,突触结构以及数目发生了改变,Semaphorin 2a对突触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经训练后工蚁头部的表达量降低。3.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拟黑多刺蚁的Cathepsin-D基因,全长1655bp,最长阅读框为1155 bp,编码384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5’-UTR)长为153bp,3’端非编码区(3’-UTR)长为341 bp。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是41.6kDa,理论等电点为6.25,属于疏水性蛋白质,并且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信号肽,是一种分泌型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蛋白与预测的意大利蜜蜂相似性为87%,与桑天牛相似性为73%,与拟谷盗相似性为72%,与果蝇相似性为69%,均大于30%。因此可确定本次实验获得的序列即为拟黑多刺蚁Cathepsin-D基因,命名为Pv-cath-D,并将序列上传至GenBank,获得该基因的序列号为JF759824。本项研究首次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对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头部Semaphorin 2a基因进行mRNA表达水平定位研究,并对工蚁经过行为训练后采用原位杂交对头部进行mRNA表达水平定位研究,结果发现训练后的拟黑多刺蚁头部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未训练蚂蚁头部的表达量;从拟黑多刺蚁中首次克隆出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拟黑多刺蚁中的Cathepsin-D基因进行生物学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更加深入研究昆虫Semaphorin 2a基因和Cathepsin-D基因功能奠定一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谱测度的概念是P.E.T. Jorgensen和S. Pedersen在1998年首次提出的,是对谱集概念的一般推广.因而谱测度理论的研究也成为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课题.Laba, Jorgensen, Hutchinson, Pedersen, Li等人对谱测度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这些都给在自仿测度理论下建立傅立叶分析理论提供了依据.但是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的内容多,许多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某些非线性演化方程拥有很强的物理背景,值得我们去研究。出现在应用科学学科中的许多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存在守恒律。在当代非线性科学中,非线性方程的精确求解及其可积性质的研究成为广大研究者的两大重要研究课题。判断非线性微分方程可积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看其是否拥有无穷多个守恒律。守恒律(如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历来是物理学中研究的中心课题。本文通过对微分方程守恒可积性理论的学习,借鉴专家学者的理论思想,对现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研究表明该神经递质与生物的许多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也与很多动物的发育和行为有关。多巴胺及多巴胺转运体与许多神经性疾病存在一定关联性。多巴胺生理功能的行使,受多巴胺受体调节,同时还受多巴胺转运体的调节,多巴胺转运体调控途径是其他调节方式不可替代的。本研究以拟黑多刺蚁为实验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多巴胺转运体基因,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初步探讨该基因在拟黑
本文是对双向小波做了一些研究.自从前几年杨守志教授引入双向加细函数和双向小波之后,人们渐渐开始沿着这条道路进一步去探索,去研究.与传统意义上的小波相比,双向小波是其更为一般的情形,在实际应用中也拥有更强的灵活性.因而双向小波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对象,在小波分析的研究中备受关注.本文首先对于引入的a尺度正交双向加细函数和双向小波函数,运用双向多分辨分析,得到了a尺度正交双向小波分解与重构的Mallat
变分不等式在非线性分析、运筹学、运输科学、经济科学、自动控制、信号和图像处理、系统识别和滤波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且数学、物理和工程领域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它.因此它是优化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变分不等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互补问题在工程物理、经济与交通平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从而深入研究求解变分不等式及互补问题的方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用于求解变分不等式及互补问题的迭代法,由
算子代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这一理论的迅速发展,现在这一理论已经成为现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三角代数是这一领域中很重要的一类非素非半单算子代数.本文在已有结论基础上主要研究了B(X)上的(广义)ξ-Lie导子,三角代数上的零点(广义)ξ-Lie可导映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要用到的一些符号,概念(例如,三角代数,套代数,导子,Lie导子等)以及一些熟知的命题.第二章主要
经典的Domain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指称语义学奠定数学基础Domain中的二元序关系,仅仅能够表达元素之间的定性信息,而没有实际计算所需要的定量信息,即不能表现出元素含有可供计算的信息量的多少.模糊偏序集和量化Domain的引入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因而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利用模糊半素理想引入了模糊半双小于关系的定义,以此为基础给出了模糊半连续格的概念,对它的序
本文运用模糊集的概念,借助于连续t-范数,引入广义模糊赋范空间的概念,讨论广义模糊赋范空间的若干性质.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回顾连续t-范数,模糊范数和模糊赋范空间的概念.接着给出广义模糊范数和广义模糊赋范空间的定义,讨论广义模糊范数的连续性.最后定义模糊收敛序列,柯西列和模糊有界集,并探究它们的若干性质.第二章中,首先介绍模糊开球和模糊闭球的定义并证明它们的一些性质.之后定义模糊闭集和模糊开集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两类带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的捕食-食饵模型解的性质.迄今为止,种群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数学在生态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发展最快最成熟的分支.种群动力学模型是描述种群与种群、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可用于描述、预测以至调节和控制物种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种群动力学模型在资源数量化开发与管理,环境评估与管理,灾变预防与控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
对磷脂双层膜泡的形状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已由闭合泡转到对开口泡的研究,由大的约化体积转到小约化体积的膜泡的研究,由自由膜泡转到对黏附情况下膜泡的研究,以及对膜泡形成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第一、二章首先介绍了生物膜的背景知识及理论模型,提供了后面的讨论必备的基础知识。在实验上近来人们观察到在小的约化体积下也存在稳定的扁椭球形和胃形泡(见图1-5),只不过在膜泡的中央区域膜泡并没有自交,而是黏附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