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PPP模式的应用,可以使政府和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等社会多方主体共同行动,以网络化的方式应对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救助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PPP模式对社会救助事业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应该在社会救助领域推广应用PPP模式。加强PPP模式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应用,也与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服务民营化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相契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PPP模式的应用,可以使政府和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等社会多方主体共同行动,以网络化的方式应对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救助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PPP模式对社会救助事业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应该在社会救助领域推广应用PPP模式。加强PPP模式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应用,也与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服务民营化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相契合,符合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趋势。
本文以合肥市CQ街道为例,来探讨社会救助领域中PPP模式的应用和实践问题。从构成要素上看,PPP模式包括主体要素、策略要素、内容(社会救助服务)要素、服务机制要素等四部分。从内在的互动逻辑看,PPP模式体现了包括CQ街道、AL社工、LB基金会、志愿者在内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
从运行模式、参与主体、服务方式、实践操作等四个角度看,CQ街道的社会救助PPP模式具有创新之处,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当然,也不能否认,在社会救助领域中应用PPP模式还存在一些障碍因素。比如,社会组织运营的规范性、独立性、专业性和公共性有待提升;政府的角色定位、协调能力等存在不足;救助对象的参与度、认可度尚需加强;社会救护项目设计的合理性、适用性、回应性还不够。为了实现PPP模式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需依据上述瓶颈问题,分别针对社会组织、政府、救助对象和救助项目设计、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施策、系统治理。
其他文献
宝丰县作为平顶山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县城,矿产资源丰富,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城乡建设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不断地侵占生态保护空间,三类空间用地结构不合理,导致人地矛盾加剧;城乡工矿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未利用地面积较大,但区位条件差、地形复杂、土层薄、坡度大等自然限制因素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基于以上土地利用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国有土地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地区正在积极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进行试点探索。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土地生态状况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遥感信息技术辅以野外调查等技术方法,结合新郑市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环境质最及经济社会等数据,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新郑市农村区域构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耕地质量的调查和评价是耕地保护与管理的主要手段。随着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当前的农用地分等和定级体系已不能很好的服务国家对耕地统一管理的需要。为了实现对耕地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本研究依据现有的《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结合国内外耕地质量研究的成果,提出利用两级修正法进行耕地质量定级。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探索两级修正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社会救助工作主要责任主体是政府,政府需要在社会救助领域发挥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职能。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日趋系统化、复杂化,且救助对象、救助项目、救助区域等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政府已无法独立承担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部责任。因此,需要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服务生产与供给方面的优势。 社会救助工作在行为主体方面引入社会力量,在运行机制
大学生贫困助学主要是政府、社会、高校等层面对于寒门学子进行的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旨在帮助贫困学子更好的接受高等教育,解决其后顾之忧。但在现实状况下,大学生贫困主体在政策资助体系下出现的“等靠要”等福利依赖思想及行为日益凸显,成为了贫困生群体中的不和谐现象。本文主要以实证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处理阐述了大学生贫困助学福利依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讨论了导致大学生贫困助学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途径,公益创投越来越被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公益创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社会救助领域中,成为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募集社会救助资源、开展社会救助服务的重要举措。 从实践上看,我国社会救助实践在救助理念、手段、对象审核、资源分配、管理体制、参与主体等方面,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公益创投在健全社会救助发现机制、完善社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情形越来越多。委托社会力量、利用市场机制生产与递送社会救助服务,有助于政府的改革,有助于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多层次、高质量发展。但不能忽视,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是存在一些风险要素的。规避这些风险要素,保障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质量,确保社会救助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必然要引入合适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第三方评估因具备独立性、专业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救助服务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救助相关的领域。各地政府救助部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面向困难群众,以民政部门为核心单位,大力推进“互联网+社会救助”的救助服务模式建设,为救助对象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救助服务。 本文通过整理安徽省各地民政部门“互联网+社会救助”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案例研究,分别从救助信息
供给侧改革旨在引导供给结构的调整,通过供给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实现与需求侧的平衡。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供给不优的情形,不能有效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我国养老供给主体改革必须着重供给侧方面的改革。通过加强养老服务主体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社区照顾理论和马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又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激增,加之传统的土地、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政府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农民在养老、医疗等多方面的权益。农村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能否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主要在于其发展的状况、供给水平的高低等方面。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