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在不同的民族文化格局之下,都会产生出不同的象征性产物,它们是一个时代崇尚的文明,或许也是那个时代统治的力量。从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能给我们遗留下来的最直观的宝贵财富,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那些辉煌而又经典的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又是那个时代中所折射出来的镜像,并且同样的经典形象在不同时代又展现出异样的风貌。在艺术史这一条长河中,同一经典形象在不同时代的作品中不同。艺术是折射时代的镜子。从绘画史上最早的记录(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开始,经过了15000年左右的曲折演进,至今已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局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消费市场、信息传媒早已充满在人们的生活中,绘画中图像的广泛使用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观念的角度来看,西方艺术从后现代主义开始之前,艺术家就对绘画史中经典形象开始“宣战”,这种“宣战”的手段就是挪用。首先在西方这一脉络中,新的艺术流派是以革新流派而存在,艺术生命力久的可影响后世,即使短暂也可辉煌几年,尤其是印象主义开始以后,而这一时期的革命仍然是绘画革命。就在1919年,杜尚在一张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添加了两撇胡子和一撮山羊胡,并在下方标注“L.H.O.O.Q”的字母。事实上,在杜尚手里,他借助挪用手法将自己的创作理念与达·芬奇的原作图像产生了意义背后的割裂,但在图像的内容上却又保持着这种内在意义上的联系,进而又给作品赋予另一种深意。因此,从观念的角度来看,艺术的挪用手法,也就是对艺术史中经典形象的挪用,在杜尚手里已经产生了新的”叙事策略”。自波普艺术以来,所有当代艺术中的不同的艺术理念或艺术现象都已经走向了一个综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这一段历史中,艺术不仅从题材和手法上打破了原来的标准,而且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也可以相互交错重组。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同一门类艺术的视觉表现力。在这样的艺术革新中离不开“挪用”与“重组”这种创作手法,此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续着当下艺术的发展。本篇文章主要是浅谈绘画创作中的形象挪用与叙事重组,将对这一创作方法进行逐个分析、阐述与梳理。文章认为:由于绘画中各经典形象以及现成品符号中都有着其自身的象征意义,而同样的经典形象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又有着不同的意义概念,这使得绘画作品具有一种突破传统视觉表象的冲击。因此,绘画作品所表达的叙事内容由传统的叙事情景转化成更为象征性及综合性的图式效果。换句话说,通过形象挪用将作品中的叙事内容重新组合,使画面的最终效果尽可能贴近创作者的表达意图,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与观众达成新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