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RPMI 8226细胞与TAMs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成管能力的协同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s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是血液系统中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是MM生长的首要条件,探讨MM血管生成机制并抑制其血管生成对MM患者的治疗和长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是最主要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可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特异性结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vein endothelial cell,VEC)增殖和迁移,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血小板衍生因子等促进血管生长的细胞因子,进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VEGFA siRNA转染MM细胞后,MM细胞中VEGFA表达下调,然而MM血管的生成并没有明显减少,因此推测单纯抑制MM细胞VEGFA的表达不能达到抑制MM血管生成的目的,可能存在包括TAMs在内的肿瘤微环境因素也影响着MM血管生成。为探讨MM细胞和TAMs是否协同影响MM血管生成,本实验采用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诱导分化为Ml型和M2型TAMs,再分别与VEC共培养,同时用VEGFA siRNA分别转染M2型TAMs和骨髓瘤RPMI 8226细胞,并收集转染前后细胞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VEC,利用CCK8增殖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比较各组VEC增殖、迁移以及成管能力;采用ELISA实验检测各组培养基中VEGFA浓度;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VEC中VEGFR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探究M1,M2型TAMs对MM血管生成的影响,以及MM细胞与TAMs是否能协同促进MM血管的生成,为MM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和方法1 M1,M2型TAMs体外诱导将 THP-1 细胞在含有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浓度为100 ng/ml的培养基中培养48 h后,更换含有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浓度为20 ng/ml的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得到M2型TAMs;更换同时含有干扰素Y(interferon-γ,IFN-γ)浓度为 50 ng/ml 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浓度为100 ng/ml的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得到M1型TAMs。2 M1,M2型TAMs对VEC体外增殖、迁移以及成管能力的影响2.1 M1,M2型TAMs与VEC共培养在0.4 μm Transwell小室上室将THP-1细胞分别诱导成M1,M2型TAMs,然后在下室种植VEC共培养48 h。共培养分组如下:NC组:正常培养基培养的VEC;co-M2组:与M2型TAMs共培养的VEC;co-M1组:与M1型TAMs共培养的VEC。2.2检测各组相关指标(1)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的浓度;(2)利用CCK8法检测各组VEC的增殖能力;(3)利用Transwell迁移法检测各组VEC的迁移能力;(4)利用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VEC的成管能力;(5)利用qRT-PCR法检测各组VEC中VEGFR1 mRNA的表达;(6)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VEC中VEGFR1蛋白的表达。3 VEGFA siRNA转染骨髓瘤RPMI8226细胞和M2型TAMs前后对VEC体外增殖、迁移以及成管能力的影响3.1 VEGFA siRNA的构建与转染针对人源VEGFA siRNA设计了三条干扰序列,将三条序列分别转染骨髓瘤RPMI 8226细胞,用qRT-PCR法检测转染后VEGFA mRNA的表达量,通过对比挑选出最佳干扰序列。3.2条件培养基的收集与分组分别收集RPMI 8226细胞和M2型TAMs转染前后的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VEC,并分组如下:(1)转染前:NC组:正常培养基培养VEC;RP组:RPMI 8226细胞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VEC;M2组:M2型TAMs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VEC;RP+M2组:RPMI 8226细胞培养基与M2型TAMs培养基的混合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VEC。(2)转染后:RP+M2组:RPMI 8226细胞培养基与M2型TAMs培养基的混合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VEC;siRP+M2组:转染后的RPMI 8226细胞培养基与M2型TAMs培养基的混合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VEC;siM2+RP组:转染后的M2型TAMs培养基与RPMI 8226细胞培养基的混合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VEC;siRP+siM2组:转染后的RPMI 8226细胞培养基与转染后的M2型TAMs培养基的混合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VEC。3.3检测转染前后各组相关指标相关指标检测方法同2.2。4统计学处理实验相关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多组间的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水准α=0.05。所有实验均独立进行3次。结果1 M1,M2型TAMs对VEC体外增殖、迁移以及成管能力的影响1.1 各组VEC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共培养VEC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co-M2组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明显高于NC组(P<0.05),co-M1组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明显低于NC组(P<0.05)。1.2 各组VEC增殖能力情况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VEC增殖能力。co-M2组VEC增殖能力明显高于NC组(P<0.05),co-M1组VEC增殖能力明显低于NC组(P<0.05)。1.3 各组VEC迁移能力情况通过Transwell迁移法检测各组VEC迁移能力。co-M2组VEC迁移能力明显高于NC组(P<0.05),co-M1组VEC迁移能力明显低于NC组(P<0.05)。1.4各组VEC体外成管能力通过基质胶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VEC体外成管能力。co-M2组VEC成管能力明显高于NC组(P<0.05),co-M1组VEC成管能力明显低于NC组(P<0.05)。1.5 各组VEC中VEGFR1 mRNA表达情况通过qRT-PCR实验检测各组VEC中VEGFR1 mRNA的表达量。co-M2组VEC中VEGFR1 mRNA的表达量是NC组的5倍,明显高于NC组(P<0.05),co-M1组VEC中VEGFR1 mRNA的表达量则明显低于NC组(P<0.05)。1.6 各组VEC中VEGFR1蛋白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VEC中VEGFR1蛋白的表达。co-M2组VEC中VEGFR1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C组(P<0.05),co-M1组VEC中VEGFR1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NC组(P<0.05)。2 骨髓瘤RPMI 8226细胞与M2型TAMs对VEC体外增殖、迁移以及成管能力的协同影响2.1 各组VEC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VEC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与NC组相比,RP组、M2组、RP+M2组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均增高(P<0.05),其中RP+M2组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最高(P<0.05)。2.2 各组VEC增殖能力情况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VEC增殖能力。与NC组相比,RP组、M2组、RP+M2组VEC增殖能力均增强(P<0.05),其中RP+M2组VEC增殖能力最强(P<0.05)。2.3 各组VEC迁移能力情况通过Transwell迁移法检测各组VEC迁移能力。与NC组相比,RP组、M2组、RP+M2组VEC迁移能力均增强(P<0.05),其中RP+M2组VEC迁移能力最强(P<0.05)。2.4 各组VEC体外成管能力通过基质胶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VEC体外成管能力。与NC组相比,RP组、M2组、RP+M2组体外成管能力均增强(P<0.05),其中RP+M2组VEC成管能力最强(P<0.05)。2.5 各组VEC中VEGFR1 mRNA表达情况通过qRT-PCR实验检测各组VEC中VEGFR1 mRNA的表达量。与NC组相比,RP组、M2组、RP+M2组VEC中VEGFR1 mRNA表达量均增多(P<0.05),其中RP+M2组VEC中VEGFR1 mRNA表达量最多(P<0.05)。2.6 各组VEC中VEGFR1蛋白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VEC中VEGFR1蛋白的表达。与NC组相比,RP组、M2组、RP+M2组VEC中VEGFR1蛋白表达量均增多(P<0.05),其中RP+M2组VEC中VEGFR1蛋白的表达量最多(P<0.05)。3 VEGFA siRNA转染骨髓瘤RPMI 8226细胞与M2型TAMs后,对VEC体外增殖、迁移以及成管能力的影响3.1 挑选最佳干扰序列将设计合成的三条VEGFA siRNA序列S1,S2,S3及NC对照序列分别转染对数生长期的RPMI 8226细胞,48h后利用qRT-PCR分别检测各组VEGFA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NC序列相比,转染S1,S2,S3序列后,各组VEGFA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S1序列组VEGFA mRNA的表达量最低,因此后续实验采用该序列作为转染序列。3.2 转染后各组VEC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通过ELISA法检测转染后各组VEC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与RP+M2组相比,siRP+M2组、siM2+RP组、siRP+siM2组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均降低(P<0.05),其中siRP+siM2组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A浓度最低(P<0.05)。3.3 转染后各组VEC增殖能力情况通过CCK8法检测转染后各组VEC增殖能力。与RP+M2组相比,siRP+M2组、siM2+RP 组、siRP+siM2 组.VEC 增殖能力均降低(P<0.05),其中 siRP+siM2组VEC增殖能力最低(P<0.05)。3.4 转染后各组VEC迁移能力情况通过Transwell迁移法检测转染后各组VEC迁移能力。与RP+M2组相比,siRP+M2组、siM2+RP组、siRP+siM2组VEC迁移能力均降低(P<0.05),其中siRP+siM2组VEC迁移能力最低(P<0.05)。3.5 转染后各组VEC体外成管能力通过基质胶小管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VEC体外成管能力。与RP+M2组相比,siRP+M2组、siM2+RP组、siRP+siM2组VEC成管能力均降低(P<0.05),其中siRP+siM2组VEC成管能力最低(P<0.05)。3.6 转染后各组VEC中VEGFR1 mRNA表达情况通过qRT-PCR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VEC中VEGFR1 mRNA的表达量。与RP+M2 组相比,siRP+M2 组、siM2+RP 组、siRP+siM2 组 VEC 中 VEGFR1 mRNA表达量均降低(P<0.05),其中siRP+siM2组VEC中VEGFR1 mRNA表达量最低(P<0.05)。3.7 转染后各组VEC中VEGFR1蛋白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各组VEC中VEGFR1蛋白的表达。与RP+M2组相比,siRP+M2组、siM2+RP组、siRP+siM2组VEC中VEGFR1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其中siRP+siM2组VEC中VEGFR1蛋白表达量最低(P<0.05)。结论1.M2型TAMs可促进VEC增殖、迁移及成管,而M1型TAMs可抑制VEC增殖、迁移及成管。2.骨髓瘤RPMI 8226细胞和M2型TAMs可协同促进VEC增殖、迁移及成管,同时抑制骨髓瘤RPMI 8226细胞和M2型TAMs中VEGFA的表达,体外可协同抑制VEC增殖、迁移及成管。3.骨髓瘤RPMI 8226细胞和M2型TAMs产生的VEGFA可能通过受体VEGFR1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前交叉韧带位于股骨与胫骨之间,上端起自股骨外侧髁内面后部,止于胫骨髁间隆起前方的骨面,起到防止胫骨向前移动的作用。既往通过对约克夏猪前交叉韧带分析得出,在新生儿组,其ACL相对于胫骨平台的矢状角30°,18个月龄组中约为60°,在整个增长期间改变约为30°。本研究通过对比儿童及青少年与成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磁共振(MRI)上的解剖学特征差异,进而绘制儿童及青少年前交叉韧带位置的生长曲线,为儿
[目 的]探究人甲状腺鳞癌SW579细胞中雌激素相关受体表达情况,以及阻断其表达雌激素受体前后,染料木黄酮对SW579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明确染料木黄酮作
[目的]血管生成在胃癌的病理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针对进展期胃癌进行抗血管治疗的应用价值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胃癌组织中VEGFR2与EGFR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来
[目的]本实验以人乳腺癌临床样本及人乳腺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检测趋化因子配体 16(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6,CXCL16)mRNA 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XCL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政府面临的社会保障财政压力逐年增加。我国公办养老机构坚持托底保障,承担着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半残疾老年人、三无人员以及
目的:研究miR-455是否参与硫化氢调控ERS介导的细胞凋亡。方法:将复苏后的表皮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传代培养至第3代,随机分为3组:miR-455模拟剂组、miR-455阴性片段组、miR-455
背景抑郁症是现代社会常见的、高发的、难治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等心境障碍类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目前采用电休克(Electro Convulsive Therapy,ECT)治疗重症及药物难治性抑郁症临床上缓解率达80%-90%,但易诱发头痛、记忆损伤等副作用,患者的依从性较差。磁休克(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利用了经颅磁刺激(Trans
研究方法对于学术成果的发现和新理论的提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翻译是不同语言的学术成果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因此,翻译原文选自米尔德瑞德·帕顿与米歇尔·纽哈特联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周边国家如Y国、巴基斯坦等一批东南亚地区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而电力供应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其快速发展。而这些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及
防屈曲支撑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结构耗能构件,其具有性能稳定、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等多种优点。一般意义上的支撑由耗能内芯以及约束构件两部分组成,内芯与约束构件之间具有无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