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中挑山工形象塑造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r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纪录片旨在通过记录人的生活,展现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而人文纪录片要实现其人文价值,关键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传达一部纪录片主题和价值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运用恰当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法塑造人物的内外在形象,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格,发掘人物内心,从而以人性化的视角挖掘影像的文化内涵,彰显人文精神,传播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观。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关注平民百姓的生存状态,关照他们的精神面貌,真正表达对“人”的关注,彰显人文纪录片中人文精神的内核。挑山工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一个普通群体,作为泰山的一种文化符号,却极少得到关注,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关于泰山“挑山工”的重要讲话,引起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学习“挑山工”精神的热潮,使“挑山工”精神在新时代承载起新的内涵,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关于挑山工的影视作品数量较少,也没有针对挑山工形象塑造的研究,关于挑山工人物形象的文献还停留在文学领域,如冯骥才的散文《挑山工》和徐锦庚的报告文学《行走的脊梁》,因此本文旨在梳理有关挑山工人物形象塑造的资料与论述,结合笔者的纪录片的创作经历,从人文内涵、叙事策略、视听运用层面,阐述、总结人文纪录片中挑山工形象塑造的经验与策略,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泰山“挑山工”文化的传承及“挑山工”精神的传递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人共分为四个章节,对挑山工形象的塑造进行研究:第一章首先对“人文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概念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挑山工形象塑造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第二章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论述了挑山工形象塑造的人文价值。这一章讨论了如何在品格的魅力中传递人文精神,并且将群体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结合特殊群体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来探讨人文精神的传递。最后以论述“挑山工”精神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阐明“挑山工”精神的社会认同。第三章从叙事层面阐述了挑山工形象塑造的建构策略。本章从故事化叙事、叙事视角、叙事结构这三个方面,结合笔者自己的毕业作品,分别论述叙事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第四章,总结了适用于挑山工形象塑造的视听语言技巧。包括平等互信的拍摄视角对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多种景别对于挑山工形象塑造不同层次的作用,长镜头和跟镜头的特殊意义,以及生活化的同期声和音乐对于人物情绪的渲染。
其他文献
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已经从关注幼儿园男教师的生存状态,逐步聚焦到了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着眼于能够有效解决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而本研究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思考,选取了一名毕业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且在幼儿园工作至今、专业发展比较稳定和突出的幼儿园男教师R老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其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期望通过对R老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关键
本文通过对风景美学评价、绿地植物美学评价、园林植物景观美学评价等的文献梳理,总结与园林美学相关的定性、定量的美学评价方法,发现在园林美学评价中还存在的问题,为进一
新课标中,对各个年段的写作练习都有具体要求。三年级习作教学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它既是第一学段写话的提升,又是第三学段习作的铺垫。因此,三年级习作教学非常重要,它对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1年内临床缓解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研究,将我院呼吸科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的7
优化紫果西番莲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脱色工艺。通过Box-Benheken响应面分析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脱色p H、流速、高径比为自变量,分别以多糖保留率与脱色率为响应值,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