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亡和神性共舞——狄兰·托马斯向着“自性”的朝圣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ktj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对狄兰·托马斯诗歌中“自性”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进行阐释。文章首先总结了荣格对“自性”的定义和阐述,引出变形在人追求自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喻毛毛虫变形为蝴蝶的自然过程以全面系统地揭示狄兰·托马斯诗歌中主体自性的实现。个性化的过程必须经历二次诞生,“成虫盘”的产生比喻生命和死亡的统一,“蛹化”的象征性死亡比喻向死亡的屈从,“涅盘”比喻复苏后精神变化的实现。这三个概念所构成的范式表明了托马斯精神发展的死亡-再生连续发展过程,正如论文标题所揭示的那样,这是一个与“死亡”和“神性”共舞的过程。 论文第二章将变形应用到托马斯诗歌的语境当中,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死亡意识在诗人作品中无处不在,诗歌的主体处于对生死问题的不断思考之中。早期阶段,诗人一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中,诗歌中生命和死亡的统一无处不在,诗人通过诸多的意象来表现生命和死亡,特别是子宫与坟墓这一组意象。如同幼虫的幼体衰变时期,诗人开始本能地认识到这一母题的存在。蛹化阶段,即“假我的死亡”,这是毛毛虫进入灵魂的黑夜的过程。这一阶段,诗人已经屈服于死亡的本能,遵从于自性的引导,开始寻找重生。此后,便是“真我”的诞生。意识和无意识的动能交换产生新的生命形式,产生新的价值取向。诗人开始正视死亡,相信复活而且也接受了死亡是自然循环中必小可少的一个部分。第三章讨论具有变形作用的“死亡情结”和“上帝表象”在诗人作品中的表现。诗中“死亡”不断引导诗人进行内省的思考,使得主体不断探寻自性的存在。通过“上帝表象”,诗人探寻了自我原型,将它作为自身的映象,从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上帝。然而,这种颠覆却又造成了自我的动荡,使得内心无所依靠,达不到精神整体的统一。 论文最后指出,托马斯诗歌对死亡和神性的高度关注,实际上是诗人对自性不断揭示的过程。诗歌的主体永远处于矛盾统一当中,不断地追求自性的完善却又永远不可能达到,是由零星的人格碎片不断组合。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托马斯诗歌为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的研究还表明,作为对自性追求的死亡和神性的思考,构成了托马斯诗歌的基调。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公司与公众交流的重要文件。公司发布英文版的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和促
概述rn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铁与轻轨)是大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干,是大众化、大运量、独立专用轨道的城市客运系统,同时又是城市的大型基础工程,所以它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
2012年3月15日,康明斯滤清系统(中国)新增柴油排放处理液(DEF)生产线全面启用.柴油排放处理液,俗称车用尿素溶液,运用于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是发动机尾气排放达到国四/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学家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普遍认可,研究者的研究重心也从教师转向了学习者自身。在众多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个人
僵化现象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纵观国内外研究僵化现象的文献发现,僵化现象是这一术语实质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不
《约翰生传》是一本由詹姆斯·包斯威尔创作的关于塞谬尔·约翰生的传记,出版于1791年。众所周知,约翰生是英国卓越的散文家、诗人、批评家、游记作者、词典编撰家、谈话家;
本文根据评价理论分析新浪微博高校官方微博博文的评价策略。全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  该论文的目的是总结出高校官方微博博文所运用的评价策略。这些评价策略可以引导我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网络已经成为汽车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根据相关学者们的研究,汽车品牌营销效果与汽车网站设计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向
本研究以《走遍美国》录音,结合实用英语语调规则为参照标准,对比分析了60名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语调产出-尤其是升调的产出-在调型、音变及音高方面的特征。结果发现,中国学生的语
《洛丽塔》作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心爱之作,1955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评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论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洛丽塔》,剖析该小说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