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归属感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n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期文坛上,张贤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他是引发新时期文坛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另一方面,在批判极“左”路线对人性的压抑、知识分子的反思与忏悔方面,他代表了一批同样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作家。本文从张贤亮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出发,选取苦难、忏悔、民众等几个关键词作为视角切入口,在立足分析“知识分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基础上,从几个维度的论述来探讨“知识分子何以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和“怎样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在张贤亮的笔下,知识分子的身份归属感的确立经历了两个阶段: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的沉睡,并转而向民众认同;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觉醒,并对民众的超越。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苦难是导致知识分子独立的身份意识转变的中介,忏悔是知识分子身份归属感确立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知识分子忏悔的对象是民众。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灵与肉》、“章永磷”系列的文本分析,探讨了苦难在主人公身份意识演变的两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在第一阶段,苦难扮演了促成主人公自我否定的中介,将主人公从原来的“精神贵族”的位置上拉下来,解除了原有的关于自我、人生、社会的职责意识;在第二阶段,苦难被主体当做自我实现和超越的对象与途径,通过对女性与自我的超越,苦难孕育出作为确认个体知识分子的人格身份的内在动力和内在需要。通过对苦难的言说,张贤亮发掘了苦难对于现实生存的生命意义,并表达了对于苦难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苦难年代的社会历史意义的关注。第二章论述作家作品中忏悔的被消解。论文通过纵向梳理忏悔在中西方宗教和文学中的发展,得出中国文学意义上的忏悔的不同之处:知识分子身份的“原罪感”以及忏悔的对象是民众。同时,论文认为张贤亮作品中忏悔被消解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对知识分子归置的变迁,导致知识分子为了重新寻找生存空间和身份归属意识,而做出的认同国家伦理超越人民的努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和“资产阶级右派”的身份,二者与知识分子的传统“救世”责任感所产生的尖锐对立。第三章论述了苦难、忏悔的主体和对象:知识分子和民众。本章从这两个阶层的称谓以及两者关系的历史变迁出发,认为张贤亮笔下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其实可以转化为“儿女与母亲”关系的神话叙事,分析了在向人民认同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产生的内在矛盾与困惑。在向人民认同与坚守知识分子自我之间存在悖论的现象下,张贤亮的选择是后者:保持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
其他文献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对幼儿以后的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利于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生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培养目标之一,而阅读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高低,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
被毛主席亲自册封为“轻骑兵”的落子是中国传统曲艺音乐中的一颗明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曲艺音乐艺术最初由僧侣们口诵,再到乞丐们口诵,在演出风格上形成了包括山东
口译是人类历史上进行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交往时不可缺少的古老技能。处于新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发展,对外交流日趋密切和频繁,与世界各国、国际和地区组织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铁路相关领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优势,铁路站场的计算机仿真模拟运用即是其中之一,尤其是这一时期,我国一直在进行着大规模的高
重力式挡土墙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法便捷等特点,是我国铁路挡护工程中广泛采用的主要挡护工程。既有线路堑地段重力式挡土墙在长期运营条件下存在影响既有挡土墙安全性的诸
为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100周年 ,5月20日浙江大学举行了“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暨竺可桢纪念馆落成典礼”。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副省长鲁松庭为大楼和纪念馆剪彩 ,浙大党委书记张浚生、
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对专利法的完善、著作法的完善展开探讨。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转向了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进行
建国以来,考古发掘者在大量出土器物上发现了刻划符号,符号的出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学者们纷纷对符号进行研究,并将其与文字起源与形成联系起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