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风险承担 ——基于金融政策视角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是在政策调控的作用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典型化特征,政策对于其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以及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迁下其风险承担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发生深刻变革,处于由传统的粗放式高速增长向新时期高质量增长转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动力从原来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和投资驱动逐渐转变为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金融业也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我国金融行业在扩张资产总的同时,采取了以各种表内外非标准化业务、同业业务等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活动,聚焦在各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上。这些举措使得金融行业的运行更有活力,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伴随着规模增长、工具创新和业务结构转型而来的还有和以往不同的金融风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举办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就特别指出,不仅要化解已有金融风险,还要遏制金融风险的传播,尤其要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这是当前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其稳健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资产端和负债端结构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动,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非标准化资产占比高企、金融投资比重显著波动、同业负债冲高回落等一系列特点。支撑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资金主要来源方由传统存款转向同业负债和央行借款,而资产端的扩张则更多的依赖于非标准化资产、金融市场投资等。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在货币政策、监管内容以及监督措施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过去近20年中,我国货币金融政策调控的手段也经历了从原来的单一货币政策工具和微观金融监管,到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和微观金融监管共同协调发展的转变。货币政策框架由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向以价格性调控为主,加之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和深化,逐步探索建立了“双支柱”金融调控框架;同时,在金融监管方面,除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传统监管指标外,还加入了对表内外非标资产、理财产品、同业业务、资管产品等一系列审慎监管措施。这些政策的升级转型,既在塑造银行当期业务结构中发挥着历史的、重要的作用,又对未来银行的经营决策和风险承担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政策调控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资产负债结构随之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本身以及整个金融系统所面临的风险也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本身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在政策冲击的叠加之下,不同资产负债结构对于其风险承担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影响既关系到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水平和各项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效果好坏,又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在金融政策转型调整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其风险承担的变化值得深入的分析和探索。本文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政策调控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以及在政策作用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将理论分析、实践总结、实证检验相统一,比较了不同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影响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基于不同政策调控机制、不同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变化表现出的差异性。考虑到我国现有的“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本文研究的宏观金融政策限定为数量型、价格型和新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以及微观金融监管政策。首先,系统归纳和梳理了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总结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通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影响其风险承担的研究现状,以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其次,结合我国特色和实践,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动的典型特征及政策驱动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明确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以及政策调整对其驱动的现实逻辑。第三,从理论研究和政策实际出发,对不同金融政策的差异化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初步明确了不同政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方向,以及政策作用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为提出研究假设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第四,实证检验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监管以及微观金融监管等政策调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方向和作用效果,深入比较了不同政策之间的效果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于政策反应的异质性。第五,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从商业资产负债结构自身因素以及外部金融政策传导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分析探讨了宏观政策通过作用于微观变量进而影响风险承担的交互效应。最后,归纳和总结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首先,货币政策能够显著地从总量和结构上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行为。一是数量型、价格型和新型货币政策都能够通过影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于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的影响程度最低。二是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正向调节都能够增加商业银行对非标资产和金融投资类资产产生的配置。但非标资产占比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敏感,而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对价格型货币政策敏感。三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同业负债占比的下降,降低商业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四是非国有银行在总资产增速、非标资产占比和同业负债占比方面对于货币政策调整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国有银行。其次,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显著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微观监管在作用效果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一是宏观审慎政策既能针对非标资产和表外资产的政策能够通过促进表外资产回表、规范风险资产配置等在长期中优化银行经营绩效,促进资产规模扩张;又能通过对同业负债的监管,对商业银行资产增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二是宏观审慎政策能够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双向有效抑制商业银行对非标资产及同业负债配置,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对于自融性金融投资配置不存在显著影响。三是当期的微观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滞后1期和2期的微观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资产增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四是微观监管政策在当期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存在显著影响,而滞后1期反而激励商业银行对非标资产配置。五是微观监管政策难以对国有银行资产负债配置形成实质性约束,而宏观审慎政策对于国有和非国有银行均实施有效监管。第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会对其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政策冲击也能够通过调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作用于其风险承担。一是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对于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二是非标资产占比对于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非标资产的过度扩张会增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三是宽松的数量型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刺激商业银行规模扩张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但同时也能够通过增加其非标资产配置增加风险承担,两种机制相抵消导致数量型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并不显著。四是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能够通过限制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增加其风险承担。五是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通过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和非标资产占比而降低下一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六是微观监管政策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微观监管政策共同纳入到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统一视角,对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微观监管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实证和比较,深入挖掘了各类政策对商业银行资产端、负债端产生的差异化影响,为后续各类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现实参考,也为进一步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协调配合提供了一个现实依据。第二,本文深入考察了政策冲击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将政策冲击的宏观外部因素与商业银行自身结构调整的内部因素相结合,基于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变化以及政策冲击下的资产负债结构变化两个视角,更加全面的考量了引起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变化的微观结构因素和宏观政策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和实证检验了宏观政策通过微观结构的作用机制。这为宏观政策传导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微观基础。第三,本文发现和证实了微观监管政策的时滞效应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持续性。微观监管政策的制定通常基于商业银行的历史经营状况,因此具有明显的时滞效应。相比之下,针对系统性风险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在银行间扩散的宏观审慎政策则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抑制其风险扩张,并且监管效果通常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识别各类政策在延续性、时滞性和作用机制方面的差别有助于监管部门“对症下药”,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工具倒逼银行业务结构优化调整,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四,本文系统识别了不同货币政策的差异性、货币政策转型带来的冲击以及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异质性反应,验证了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整体效果优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基于价格调节手段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货币资源中的决定作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货币资源配置帕累托有效改进。同时,不同商业银行对于政策调控的异质性说明了政策调控的实施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和体现出差异化。为后续政策调控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政策建议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货币这一重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是要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三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穿透式监管,提高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四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责分工,强化地方政府属地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五是要强化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的主体责任,促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其他文献
环境振动的压电能量收集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数压电能量收集器以单自由度线性系统为基础,只有在谐振频率处具有较高的电能输出,一旦偏离谐振频率,输出功率迅速降低。为了改善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转换效率、拓宽工作频带、增强环境适应性,本文提出了两款新型压电能量收集结构模型,实现宽频和高效集能目的,同时将压电材料表面微变形集能引入能量收集系统,并给出了多振动源能量收集方案,有效解决了环境适应性问题。
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法律人类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肇始于西方的殖民统治。法律人类学从西方引入到中国并非遥远的事情,其强调以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的法律问题。由于这一分支学科的跨学科性,使得参与到这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具有多样的学科背景,正因为此,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来思考法律在社会文化之中基本问题及其作出的理解也不相同。面对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如能细致的把握其理论
大功率高速主轴系统具有功率大、速度高、轴颈尺寸大等特点。在高速运转时,离心力、轴承的摩擦生热更强。为获得良好的主轴系统动态特性,大功率高速主轴连接结构的装配参数设计与主轴系统动态特性的协同统一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论文针对工作状态下的大功率高速主轴转子与轴承过盈连接界面的接触状态,从宏观尺度上,分析了集过盈量、离心力、热载荷、切削力等共同作用下的主轴转子与轴承过盈连接界面的接触机制,得到了转
该研究考察了加纳上市非金融公司的流动性、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了从2008至2019年期间各公司经审计和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提取的面板数据。通常,在进行长期估计和因果检验之前,进行横断面相关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正态性检验和共线性检验。通过序列相关和异方差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研究中,财务绩效由股本回报率(ROE)来代表,流动比率(CR)和现金流量比率(CFR)被用作流动
20世纪90年代,数字经济的概念首次由OECD(经济合作组织)提出以来,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所具备的特征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数字经济尚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通用、统一的基本概念,研究机构和学者分别从数字经济的核心定义、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对数字经济进行测度,由于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造成测度范围存在差异,可能无法准确测算数字经济产出价值,这也成为测度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
本研究旨在研究加纳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OHSM)实践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为了弄清高危行业人的意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扩展已有研究文献成果,构建了一个概念模型来探究职业风险感知和工人动机在二者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本研究从六个不同的维度测量OHSM实践,包括工人的安全认知、管理者安全承诺、安全政策和程序的合理性、健康安全培训程序、组织风险和个人防护用具的可用性。同时,工作绩效使用一
具有纳米晶(晶粒尺寸小于100 nm)和亚微米晶或超细晶(晶粒尺寸从100 nm到1μm)结构的纳米/超细晶结构金属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是传统粗晶材料的好几倍,但延伸率很低,这严重限制了纳米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材料设计提出了将均匀纳米/超细晶结构转变成多相、多尺度和多层次的不均匀微观组织,在平衡强度和延展性的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受这一理念的启发,本文针对三种典型纳米/超细晶不均匀结构不锈钢
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在技术理性的驱动下,出现重技能轻素质倾向,直接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潜能被忽视,呈现单向度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理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重统一轻个性,导致学生的成长需要被压抑;社会深受传统精英教育思维的惯性影响,高职学生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呈现出自信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伴随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学前教育需求急剧扩大。加之,公众与政府逐步认同学前教育对个人学习与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也带来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旺盛的学前教育需求相背离,我国学前教育满意度较低,亦不符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政策规划和主张。因此,从公众诉求和政策导向来看,迫切需要聚合政府与家庭以及社会其他组织之力,以完善学前教育供给机制。学前教育满意度低与已成为热点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逃离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生活,转而向往自然宁静的乡村生活,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升华。在消费需求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也存在着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旅游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面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和创新成为当前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