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引因、机理与扩散模式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逃离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生活,转而向往自然宁静的乡村生活,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升华。在消费需求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也存在着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旅游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面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和创新成为当前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动力机制、机理流程和扩散模式的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实践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采用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乡村旅游产品的构成维度、创新引因及主要利益者等数据,运用扎根理论、灰色关联分析、系统动力模型和创新扩散模型,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规律和创新方向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从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境出发,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了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并对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讨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梳理了与研究相关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并对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行评述。第三章研究了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维度。首先界定了扎根理论的概念和体系;其次从乡村旅游产品相关人员的视角出发,选择营口和长春作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获得原始资料;最后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维度模型。第四章分析了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引因,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研判;第二部分从旅游者角度出发,借助需求层次理论对旅游者的动机、偏好和评价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乡村旅游产品带来的效益、发展态势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第四部分构建了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动力体系,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为动力指标分配权重。第五章研究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机理。首先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其次在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系统动力学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浙江为案例地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动力模型;最后分析了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作用机理和各个因子的内在作用关系,并通过实证检验对模型的真实性进行了验证。第六章对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扩散进行分析,首先对产品创新扩散的概念和模型进行阐述;其次根据多Agent理论,在病毒传播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旅游产品扩散模型,并进行多次模拟仿真;最后在不同网络结构下对旅游产品的创新扩散进行模拟,以保证研究的严谨性。第七章是对全文研究结果的总结,对于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引因、机理、扩散的结论进行梳理和汇总,并从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视角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提出政策性建议。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地普遍拥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在相关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下,乡村居民可从此类旅游活动中获取收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持支持态度。但是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和管理的缺失,乡村在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产品的乡村性、产品的文化性、产品的参与性和产品的综合性四个维度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特性,在促进乡村旅游产品走向规模化的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品的配套设施维度并非直接作用于产品本身,但是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辅助作用。外部相关者维度作为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的主体,对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主导要素。(2)随着旅游者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其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的趋势。乡村旅游地在拥有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未能有效地利用独特的环境和文化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难以给旅游者带来良好的体验。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动力指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其中,基础条件和市场需求两个指标对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同时,旅游给乡村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资金政策等外部条件也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具有一定影响。(3)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是各个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政府与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的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乡村管理的主体,在经济、政策和宣传等方面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扶持的作用。旅游企业是旅游产品创新的主体之一,企业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特有的产品吸引游客,因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旅游产品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政府和企业的双头并进型模式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能力。(4)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扩散进程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当旅游产品创新的扩散率高于或者低于旅游产品创新的接受率和坚持率时,旅游产品创新的扩散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趋势,具有显著性的不同。而当旅游产品创新扩散率高于旅游产品创新的接受率和坚持率时,不管旅游产品创新的接受率和坚持率的大小,模拟结果基本相似。在进一步验证不同旅游产品创新在不同网络结构的扩散差异时,本研究发现随机网络、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三种不同网络结构,模拟仿真的结果也呈现出一定的不同,这也侧面说明了不同网络结构的旅游产品创新扩散呈现出不同的波动和趋势。
其他文献
液压装备智能化、无人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对液压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滑阀是液压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精密控制元件,其配合间隙尺寸一般为520μm。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热形变和颗粒污染等微观因素,滑阀阀芯会受到远大于常规摩擦力的“滞卡力”,从而导致系统性能劣化、失效,甚至造成机毁人亡的后果,因此液压可靠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滑阀滞卡问题。滑阀滞卡现象具有随机性,目前对其微观机理、内在规律仍缺乏深
环境振动的压电能量收集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数压电能量收集器以单自由度线性系统为基础,只有在谐振频率处具有较高的电能输出,一旦偏离谐振频率,输出功率迅速降低。为了改善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转换效率、拓宽工作频带、增强环境适应性,本文提出了两款新型压电能量收集结构模型,实现宽频和高效集能目的,同时将压电材料表面微变形集能引入能量收集系统,并给出了多振动源能量收集方案,有效解决了环境适应性问题。
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法律人类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肇始于西方的殖民统治。法律人类学从西方引入到中国并非遥远的事情,其强调以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的法律问题。由于这一分支学科的跨学科性,使得参与到这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具有多样的学科背景,正因为此,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来思考法律在社会文化之中基本问题及其作出的理解也不相同。面对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如能细致的把握其理论
大功率高速主轴系统具有功率大、速度高、轴颈尺寸大等特点。在高速运转时,离心力、轴承的摩擦生热更强。为获得良好的主轴系统动态特性,大功率高速主轴连接结构的装配参数设计与主轴系统动态特性的协同统一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论文针对工作状态下的大功率高速主轴转子与轴承过盈连接界面的接触状态,从宏观尺度上,分析了集过盈量、离心力、热载荷、切削力等共同作用下的主轴转子与轴承过盈连接界面的接触机制,得到了转
该研究考察了加纳上市非金融公司的流动性、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了从2008至2019年期间各公司经审计和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提取的面板数据。通常,在进行长期估计和因果检验之前,进行横断面相关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正态性检验和共线性检验。通过序列相关和异方差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研究中,财务绩效由股本回报率(ROE)来代表,流动比率(CR)和现金流量比率(CFR)被用作流动
20世纪90年代,数字经济的概念首次由OECD(经济合作组织)提出以来,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所具备的特征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数字经济尚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通用、统一的基本概念,研究机构和学者分别从数字经济的核心定义、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对数字经济进行测度,由于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造成测度范围存在差异,可能无法准确测算数字经济产出价值,这也成为测度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
本研究旨在研究加纳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OHSM)实践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为了弄清高危行业人的意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扩展已有研究文献成果,构建了一个概念模型来探究职业风险感知和工人动机在二者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本研究从六个不同的维度测量OHSM实践,包括工人的安全认知、管理者安全承诺、安全政策和程序的合理性、健康安全培训程序、组织风险和个人防护用具的可用性。同时,工作绩效使用一
具有纳米晶(晶粒尺寸小于100 nm)和亚微米晶或超细晶(晶粒尺寸从100 nm到1μm)结构的纳米/超细晶结构金属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是传统粗晶材料的好几倍,但延伸率很低,这严重限制了纳米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材料设计提出了将均匀纳米/超细晶结构转变成多相、多尺度和多层次的不均匀微观组织,在平衡强度和延展性的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受这一理念的启发,本文针对三种典型纳米/超细晶不均匀结构不锈钢
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在技术理性的驱动下,出现重技能轻素质倾向,直接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潜能被忽视,呈现单向度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理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重统一轻个性,导致学生的成长需要被压抑;社会深受传统精英教育思维的惯性影响,高职学生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呈现出自信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伴随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学前教育需求急剧扩大。加之,公众与政府逐步认同学前教育对个人学习与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也带来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旺盛的学前教育需求相背离,我国学前教育满意度较低,亦不符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政策规划和主张。因此,从公众诉求和政策导向来看,迫切需要聚合政府与家庭以及社会其他组织之力,以完善学前教育供给机制。学前教育满意度低与已成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