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29日,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大榕村发生了重大滑坡地质灾害,造成9栋农房被损并影响300多名当地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滑坡前缘堵塞了马坡溪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下游上千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滑坡发生及堰塞湖疏浚过流后,滑坡体是否再次失稳是地灾应急处置中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滑坡后坡体的稳定性也涉及到土地复垦及是否采取工程措施的处置决策。依托科研项目“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探、滑坡现场监测等,分析研究了大榕村滑坡的变形特征及稳定性,结合数值模拟验证了裂缝对坡体变形的影响,并运用强度折减法与极限平衡理论分析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主要获得以下认识及成果:(1)基于对滑坡形态特征、滑体结构及运动堆积特征的分析,将滑坡划分为四个区。其中启动区的堆载破坏了区内碎石土层中的管道状渗流系统,在降雨条件下,入渗的雨水不易排出而使地下水位升高,从而降低了坡体的稳定性,因此,堆载和降雨是诱导该滑坡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2)滑坡失稳滑移变形较剧烈区域内的表面位移应急监测点受2012年7月中旬降雨有较大位移变形,而其它监测点无明显位移变形,后期虽有降雨,但各测点变形无明显发展,说明滑坡体受大动之后的首次降雨影响明显。(3)滑动测斜仪监测数据反映坡体原主滑剖面的岩土体有后倾变形迹象,且变形量受测斜孔所在区域内地层岩性及裂缝影响明显。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证实后倾变形现象是坡体次级滑面及裂缝在岩土体自重作用下压密变形。固定测斜仪监测数据揭示滑坡区连续的降雨及暴雨会引起“下部段”变形量增加,雨后会出现小幅回落,在干旱的气候下,“下部段”变形量减小。这表明坡体深部岩土体的位移变化与降雨引起的地下水活动有关。(4)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大榕村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暴雨饱水工况下整体处于稳定而局部处于欠稳定至不稳定状态,滑坡稳定性对c、中值的响应均比较灵敏,降雨软化作用对滑坡稳定性影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