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不同浓度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用于兔眼小梁切除术后,通过测量术后眼压、观察功能性滤过泡存活情况和眼部毒副作用、滤过道中TGF-β1和其调控的α-SMA、Collagen I及PCNA阳性细胞数情况的比较,探究其能否用于抑制滤过术后瘢痕的形成,并寻找随着浓度变化抑制作用的规律,进一步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家兔40只(40眼),雌雄不限,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五组,一组对照组和四组实验组,每组8只(8眼),右眼作为手术眼,测量术眼基础眼压后均行小梁切除术,术后1次/天,连续7天避开手术区域对各实验组结膜下注射浓度分为别1.0g/L、3.0g/L、5.0g/L、10.0g/L的PFD 0.1m L,对照组结膜下注射无菌水0.1m L。分别于术后1、7、14、21、28天用Schiotz眼压计测量术眼眼压(mm Hg),记录功能性滤过泡存活情况,观察眼部毒副作用。于术后14、28天空气栓塞法各组随机抽取实验动物4只(4眼)处死,分离眼周组织,完整取下眼球,取滤过道制作病理标本,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法检测术后各时间点滤过区纤维增生及TGF-β1、α-SMA、PCNA及Collagen I与对照组相比阳性细胞数情况。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术后1天,各实验组较对照组眼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14、21、28天实验组(3.0g/L、5.0g/L、10.0g/L PFD)较对照组眼压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1.0g/L PFD)较对照组眼压低仅在术后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实验组术后出现轻度前房闪辉、球结膜轻度充血伴少量分泌物出现例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且均于术后7天内消失;各组均未发现滤过泡渗漏、晶状体混浊、角膜水肿等眼部损害的现象。(3)术后1天,各组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无差异,术后7、14天、21、28天实验组(3.0g/L、5.0g/L、10.0g/L PFD)组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0g/L PFD较对照组仅在术后7天滤过泡形成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4、28天,实验组(3.0g/L、5.0g/L、10.0g/L PFD)各组成纤维细胞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1.0g/L和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4、28天,实验组(3.0g/L、5.0g/L、10.0g/L PFD)各组滤过道TGF-β1、α-SMA、Collagen I及PCNA阳性细胞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实验组浓度的增加滤过道TGF-β1、α-SMA、Collagen I及PCNA阳性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28天,实验组(1.0g/L PFD)滤过区各因子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3.0g/L、5.0g/L、10.0g/L PFD在兔眼滤过术后具有抗瘢痕形成的作用且毒副作用小,1.0g/L PFD虽有一定的降眼压及抗增殖效应但维持时间较短,根据本实验结果认为PFD的应用于滤过术后起效浓度为3.0g/L,但其最适浓度有待进一步研究。(2)PFD能够通过抑制TGF-β1及其调控的α-SMA、Collagen I及PCNA的表达来抑制兔滤过术后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I型胶原纤维的增生,从而抑制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