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尔·西蒙(1927-)是当代美国最有名气的喜剧作家之一,被誉为“百老汇喜剧之王”。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60年代初开始涉足百老汇,贡献了诸多对美国剧坛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经典作品。西蒙在自己的前期作品中习惯以调侃美国流行文化来取悦观众,也因此被美国剧评界嗤之以鼻。70年代后,他作品的主题转变为对美国中产阶级道德体系的嘲弄和对后现代都市生活中物欲文明的讽刺挖苦,于是其剧作中的连珠妙语、荒诞噱头、闹剧场景背后的严肃主题和社会批判力量逐渐得到剧评家的认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尼尔·西蒙喜剧作品的写作技巧、风格主题、自传色彩及犹太特性等,而鲜有研究从狂欢化理论入手。本文主要围绕西蒙的两部喜剧作品《布林顿沙滩回忆》(1983)和《迷失在扬克斯》(1991)展开讨论,尝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别从狂欢化的场景情节、狂欢化的人物形象、狂欢化的语言风格三个角度分析作品中的狂欢化特点。首先,两部作品中出现的餐桌、客厅等地点作为狂欢化的广场,承载着主要人物加冕脱冕的情节。这些场景和情节展示出了西蒙为戏剧营造的狂欢化氛围。其次,通过对带有典型狂欢化特点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西蒙试图表现出美国普通家庭在面对艰难时事时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戏谑嘲讽。再次,作品中出现的大量带有狂欢化色彩的对话及独白,充满了滑稽、讽刺、嘲笑、幽默、戏谑、插科打诨的特点,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最后,通过对剧作中的狂欢化特征梳理分析,进一步从狂欢化视角解读剧作者在作品中试图表现的喜剧精神。由此,论文得出结论:西蒙的两部喜剧作品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对应,并进一步指出剧作者创作的目的是赋予作品以狂欢化的喜剧精神,从而表达其对平等自由的追求、对所处社会的戏谑嘲讽以及隐含在作品的双重性之中的对温暖家庭和美好亲情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