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玻璃(Vit1)切削加工刀具磨损形态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qian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锆基金属玻璃由于微观原子排列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排列特性,宏观上表现出高强度、高硬度、高断裂韧性等优良的力学和理化性能,在国防及民用工业领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锆基金属玻璃的高硬度、低弹性模量、低导热系数等特性又使它成为一种典型的难加工材料,从现有切削加工实验中发现刀具磨损严重,加工成本高。作为一种新型工程材料,现有文献中对于金属玻璃的切削加工磨损问题未见系统报道。本文以 Vit1型块体金属玻璃(Zr41.2Ti13.8Cu12.5Ni10.0Be22.5)为加工对象,选取硬质合金和 PCBN刀具对其进行车削加工实验,系统研究两种刀具的磨损形态并尝试探讨机理,以期为企业对金属玻璃切削加工的刀具选型、刀具设计等提供实验参考。  实验设计部分针对Vit1型金属玻璃的材料特性,结合常见硬脆难加工材料的刀具选择原则及刀具厂家的意见,选取山高公司的CVD双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型号:SNMA120408 TK2001)和无涂层的PCBN刀具(型号:SNGA120408S-02020-L1-D CBN200)。由于实验棒料的温敏特性以及棒料数量和尺寸的客观条件,实验中采用改变切削速度的单因素实验法:切削深度ap=0.2mm;进给速度 vf=0.1 mm/r;切削速度分别为为v1=0.52 m/s,v2=0.3 m/s,v3=0.2 m/s。  借助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硬质合金刀具切削Vit1金属玻璃的刀具磨损形貌进行观测,利用背散射成像和EDS能谱分析进行元素表征。观测结果发现刀具磨损形态主要以前刀面月牙洼磨损、涂层剥落磨损、积屑瘤磨损为主;后刀面磨损形态主要表现为涂层剥落磨损和裂纹;刀具刃口区域由于切屑沾附未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微崩刃磨损。另外,随着切削速度的降低磨损区域长度呈明显增加是一个明显的磨损特征。结合刀具磨损形态、切削力以及刀具声发射信号的时域分析,发现切削过程中刀具存在严重的机械冲击磨损;通过分析前后刀面磨损形态和EDS能谱结果,发现粘接磨损存在于刀具的前后刀面,而氧化磨损主要存在于前刀面;刀具磨损区域纵向剖面的背散射成像和EDS能谱分析显示刀具存在严重的扩散磨损,工件元素向刀具材料中的扩散深度约为2.2μm。  PCBN刀具的磨破损形态主要以刀尖崩刃、前刀面刀具材料片状剥落、主切削刃的粘屑和微崩刃为主。PCBN刀具的磨破损程度同样与切削速度存在很高的负相关性,即随着切削速度的降低刀具磨破损越剧烈。通过分析切削力和刀具的声发射信号数据认为PCBN刀具磨破损主要是由于Vit1金属玻璃棒料的材料特性导致切削系统产生了剧烈振动,振动冲击使刀具的刀尖和前刀面发生了剧烈破损。最后对切削棒料的已加工表面进行了XRD物质结构检测,发现表面仍然是非晶态并未因为车削加工而发生晶化现象。
其他文献
本文以某型3t叉车为研究对象,运用声振测试分析技术、动力学分析以及CAE仿真技术对叉车的振动噪声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结构的声振设计提供参考。  首先,通过对实车振动
利用点击反应修饰纤维素纤维是实现纤维素纤维多功能化的一种快捷、高效、比较流行的方法,向纤维素纤维中引入点击反应发生所需的模块是实现纤维素纤维点击功能化的先决条件。当前,最为有效的点击反应模块为炔基和叠氮基,因此向纤维素纤维中引入炔基或叠氮基是实现纤维素纤维点击功能化的必要手段。本文利用原位聚合的方法,首次将间乙炔苯胺或间乙炔苯胺-苯胺沉积至纸浆纤维上,制备出了炔基化纸浆纤维,并对其可点击性能进行了
Investigation on the bright and stable upconversion (UC) phosphors with multicolor emissions is fundamental and significant for the frontier applications of dis
现代战争对主战坦克在性能上的要求大大增加,而完善的火控系统可以使得坦克具有更高的命中精度和战场反应能力,这使得坦克炮塔及其火控系统实验台的研制成为了必要。同时,随着现
Four mono- and bi-nuclear lanthanide complexes [LnL1(NO3) (H2O)DMF] (Ln = Nd (1) and Yb (2)) and [Ln2 (L2)2(OAc)2] (Ln=Nd (3) and Yb (4)) were synthesized by us
随着城市交通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已成为汽车工业研究的前沿热点。纵向动力学控制是实现电动汽车智能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决定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等基本性能,但对于单车纵向跟随控制而言,仅从单一性能出发,很难实现多性能目标综合最优。研究多性能目标协同的分布式电动汽车纵向跟随控制算法,对提高智能汽车拟人化驾驶及其综合性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际意义。本文结合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