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人民网·媒介批评”栏目为例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批评是一个从西方舶来的概念,其正式引进到中国大陆在上世纪90年代,随后被正式确立为一个学术概念,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其短暂的发展过程中,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从无到有,从浅显到深入,慢慢走向成熟,体现出了“本土化”的特色,而媒介批评实践的探索也日渐呈现出活跃的局势,大众传媒业对媒介批评实践的热捧使其逐步走上了“中国化”道路。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众传媒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众媒介的生态环境,以“第四媒体”著称的网络传播的异常繁荣,冲击了传统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的传播地位,网络媒介批评逐步开始了“本土化”的实践。本论文先对我国媒介批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作者选取了“人民网·媒介批评”的649篇新闻材料作为分析样本,从文章来源及地域分布、文章类型与内容性质和作者立场倾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统计与分析,然后通过这些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与数据对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现实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文章结合当前社会背景,以网络媒介批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当前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现状,探讨了我国网络媒介批评实践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及对媒介批评实践所引发的启示。本文主要想通过对网络媒介批评现状的研究来探索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网络媒介批评实践中,从而推动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平台,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规约环境里,以微博主体自发性、集体式的信息关注和传播,成为了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中心与舆论中心。基于此,微博主体
桂林版《大公报》作为新记《大公报》的一部分,是一份抗战期间重要的宣传媒体。近年来关于它的研究多是从新闻内容和经营管理着手,主要是出于为了解历史添加相关资料的目的,本文
媒介权力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支配者(媒介)、被支配者(受众)、信息以及反馈这四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就是对如何通过这四种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媒介权力的自我建构和被建构的
本文以2011年3月中旬的抢盐事件为切入点,研究新媒体谣言的传播特点,新媒体谣言进行社会动员的过程,揭示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对谣言产生的新作用。首先,本文通过梳理
一直以来,传媒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公共领域的发展。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快速崛起,政务微博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政府现行
人际传播在有意识的编码、传播过程中,会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面试过程中应聘者的自我表露同样如此,自我表露如应用得当,将有效促进面试的传播效果。本文以天津卫视的求职节目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且呈现出参与主体的底层特质。由于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媒体不可避免的介入到群体性事件当中并对民众产生影响,而考察其在群体性事件中对底层民众产生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