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赫金(M·Bahktin)(1895-1975)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构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涵盖神话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文艺学等众多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巴赫金理论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热被引入中国,90年代,我国形成了巴赫金研究热。自觉运用狂欢化诗学解读作家作品始于1982年夏仲翼先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小说复调结构问题》,此后莎士比亚、乔伊斯、福克纳、莫言等作家作品也被从狂欢化角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读。迄今为止,用狂欢化诗学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文章仅有几篇,其中较为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的文章只有一篇,有关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狂欢化问题,如莎剧中的对话性、时空体的特点、人物语言的狂欢化特点等都未得到厘清。因此,本文拟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并结合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对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期望能全面揭示其狂欢式、狂欢式世界感受以及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的狂欢化特征,尤其是其森林世界狂欢化的时空体特征。同时,本文还以莎剧检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以《仲夏夜之梦》实际存在的对话性特征,对巴赫金认为戏剧不存在对话性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狂欢式”——首先,从历时的角度追溯狂欢节的源头——古希腊的酒神祭典。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狂欢节与戏剧是同源的,因此二者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有着某些关联。然后,解读了《仲夏夜之梦》中各种节日庆典与狂欢节仪式的关系,本文认为剧中出现的仲夏节、五月节、婚礼、假面戏剧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狂欢型的节日庆典。 第二部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解读仪式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核即狂欢式世界观,结合文本分析了这种世界观包括的交替、更新的精神和平等对话的精神。在这部分中与巴赫金否定戏剧具有对话性的观点进行辩难,结合文本论证了《仲夏夜之梦》的对话性的存在。 第三部分:“狂欢化”——深入分析《仲夏夜之梦》的情节、人物形象、时空体和语言的狂欢化特点。剧中雅典郊外的森林在时间上的凝固性和空间上的非现实性特点构成了独特的梦幻时空体,这个时空体具有时空的虚拟性、情节的浓缩性、人物情欲的夸张性等特征。《仲夏夜之梦》还具有荒诞的情节,狂欢化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