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论 ——以作品人物“周君”为中心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惜别》是太宰治在日本投降前夕的一九四五年,应日本政府内阁情报局和文学报国会的要求,以“独立亲和”为主题创作的国策小说。该小说是一部长篇小说,其主人公原型是仙台留学时期的鲁迅。由于过于政治性,以及鲁迅形象被歪曲,起初该作品饱受恶评,被认为是败笔。但不可否认,近年来,中日双方的先行研究显现出对《惜别》的不同解读倾向,引爆了《惜别》文本的多意性。《惜别》的创作过程以及作品内容本身,也证明《惜别》并非停留在迎合国策的维度上,毋宁说,在严苛的政治环境下所创作出来的《惜别》,呈现着政治与文学的交锋。因此,本论文将以凝聚了政治性、现实性以及文学性的作品中心人物“周君”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的方法,细微地分析解读文本,探究其中蕴藏着的作家太宰治的文学思考,尝试性地揭示《惜别》的文学性。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论文绪论部分,概述《惜别》的成书过程,指出《惜别》创作过程中所裹挟的政治性和作家自身的意图,表明笔者的基本立场。其次,对《惜别》的先行研究进行概述性总结,指出先行研究的趋势——即从考察鲁迅形象的准确性和作品的政治性,转变到关注太宰治的个人意识——以及通过重新审视该趋势,点明该小说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的空间。论文的第一章通过考察“周君”的政治性,探究太宰治对“独立亲和”这一政治主题的迎合态度和抵抗意识。通过对《大东亚共同宣言》的解读,剖析“独立亲和”这一政治主题所蕴含的内在含义——敌视美英的立场、确立日本国体精神的基础、弱化个体的全体主义、日本霸主中心主义——以及其外在表现——以不同政体保持“自主独立”的“独立”、如家族爱一般的“亲和”。接着昭示“周君”身上所体现的亲日亲德、敌视美英的国策要素。最后通过分析“忠孝论”,揭示太宰治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抵抗意识。第二章通过分析“周君”的反伪善言论,考察太宰治的批判精神。通过细读文本,厘清“周君”所谓的“把思想本身当作自我满足、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加以利用,会丧失思想的纯粹性”这种思考的“伪善”内含。由此可以看出“周君”形象里投射着太宰治的本人的批判意识,他用鲁迅文章借题发挥,巧妙地利用了鲁迅的反虚伪精神这一便利条件。通过塑造具有反伪善精神的“周君”形象,去批判战时言论体制,以及那些屈服于战时状况下言论管制及其流弊的文学家们,笔者结合同时代其他文本进行拓展性考察,证明了作家怀有如此意图。第三章通过考察“周君”的文艺论,力图澄清太宰治在《惜别》中所表达的文艺观。通过文本分析,明确其文艺观中所蕴含的文艺的“无用性”和“有用性”,以及太宰治的“无用之用”的文艺观。并通过探讨在同时代作品中反复登场的“灯台叙事”,尝试性地揭示太宰治所认为的文艺的存在方式,并指出太宰治对文学自立性和纯粹性的倡导和追求。通过以上考察,揭橥作品《惜别》中作家太宰治所体现出的一面迎合、一面却抵抗流弊的矛盾意识,及其批判精神与文学观念。在严苛的政治环境下,原本应以政治、社会关怀为目的而创作的这部作品中,太宰治并非一味盲目迎合时局,而是在迎合中也表达着抵抗意识;并提倡文学的自立性。由此可见,在政治性的《惜别》中,同样也包含着文学价值,这个文学价值是作者太宰治文学精神的具现化,体现着战时下文学家太宰治的存在与思考。本论文认为,作为国策小说,充斥着迎合时局表现的《惜别》确然有其局限性,但同时也是考察文学与政治角力,以及战时作家太宰治思想的重要线索之一。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拉美地区的经济、文化合作越来越深入,国家汉办对拉美地区的汉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墨西哥作为拉美地区的经济大国,对于汉语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强,对于墨西哥的汉语教学研究的意义也愈发凸现。笔者曾于2018年8月赴墨西哥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故本文旨在通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发现墨西哥汉语初级学生出现声母习得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方
本实验以认知负荷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究中英双语转换训练对学生译员口译表现的影响,并总结影响原因。本研究采用实验教学法,通过口译前测从47名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译员中选取30名作为实验对象,其中15名为实验组,另外15名为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六周的中英双语转换训练实验,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后测。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致力于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中英双语转换训练对学生译员口译术语转换速度是否产
韩国作为与中国一海之隔的国家,从古至今就与中国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韩国的汉语教育起源较早,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写作作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是学习者汉语学习当中的一大“弱点”。近些年关于汉语写作的研究虽然初见成果,有关汉语写作的讨论还是不够充分,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尤其缺少汉语写作动态方面的研究。本论文选取了韩国蔚山大学中文专业作文课学生作为研
法庭口译中,双语的巨大差异和法律术语及法律流程的专业性影响着译语的产出。为此,译员不仅应在口译过程中谨慎处理源语信息,更应事先做好译前准备,从而尽最大努力提升翻译效果。本实践报告以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某公司涉嫌走私普通货物罪一案的听证会和不起诉决定宣告会为例,探讨以谷歌翻译为代表的机器翻译对译前准备的帮助和贡献。笔者首先提出了“如何理解机器翻译在译前准备中的角色”这一问题,并具体化为“如何理
川西北高原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拥有丰富天然草地资源,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高寒畜牧业是该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区内80%以上的人口从事畜牧业生产。上世纪以来,川西北高寒草地出现不同程度地沙化,威胁到长江、黄河源区的生态安全,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实施至今,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逐渐恢复。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川西北牧区的若尔盖县为研究对象,借助系统耦合协调理论,定量
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一直贯穿于整个汉语教学体系之中,词语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不容忽视,应该引起各位教师的重视。而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接触和积累的相似词语逐渐增多,表达和交际时在词语的选取和使用上开始出现混淆和误用,词不达意从而导致交际无效,有时甚至产生跨文化交际问题。在面对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词语使用偏误时,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更需要清楚掌握学习者的混淆原因,
语言是一种文化资本,一种战略资源,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诸多方面,对于语言教育的研究也需要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层面的理论与实践。语言教育政策是通过规范教育的机会和途径加之科学的语言学习标准和评价体系以达到服务语言教学和未来社会发展最终目的。美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建国之初到二战直至现在,多语言教育的探索之路始终在摸索前进。美国政府是如何通过不断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作为宣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相关信息、对外阐释中国对外政策工作的重要平台,其口译成为对外宣传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口译应当成为口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人们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口译实践。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口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口译,其主题严肃,言辞敏感犀利,内容具有政策性,对于观点不同的发言要进行即时反驳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收录了自先秦至齐、梁一百三十多位作家的七百多篇作品,文体涉及赋、诗、诏、表等近四十类。《文选》成书后影响深广,不断有人为其作注,尤其是唐代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士子学习诗赋的范本,甚至与经书并列。后世对《文选》及其注文的研究,涉及版本、校勘、音韵、文体多个方面。《文选》东传至日本后,在江户时期大量出现刊本,并有文人在行间用假名给《文选》解释文意,
乔治·齐夫拉是20世纪法籍匈牙利作曲家,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他演奏的钢琴曲以其高难度精湛的演奏技巧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无以伦比的音乐才华。欣赏者无不叹为观止和折服。他创造性的改编以及对一些高难度炫技作品完美的诠释,都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齐夫拉作为一位现代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他同时具备了演奏和创作的高水准超能量,因此他所改编过的作品均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含量,无论技巧、和声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