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往视角下北非的伊斯兰化问题研究(公元640-711年)

来源 :李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非的伊斯兰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交往的典型之一,影响深远。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世界从孤立走向普遍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而和平与暴力是文明交往的两种基本形式。我国学者彭树智先生最早提出文明交往理论,并运用到世界历史的研究中,北非的伊斯兰化便是文明交往的结果。642年,伊斯兰教最初由阿拉伯半岛传到埃及,随后以埃及为基地逐渐向北非西部推进,于711年实现了对整个北非地区的军事征服。伴随军事征服而来的是宗教扩张,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伊斯兰教在北非迅速落地扎根,不仅赢得当地民众的皈依与支持,而且悄无声息的融入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了北非的伊斯兰化。北非的伊斯兰化通过武力征服和和平传播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暴力的战争率先打开北非地区的大门,武力征服成为北非伊斯兰化的明显表象之一;另一方面,商贸、文化、语言等的和平交往极大的呈现了北非伊斯兰化的另一表象。北非实现伊斯兰化有很多因素:首先,其独特且深刻的历史背景为伊斯兰教的传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次,阿拉伯半岛地缘性交往的扩大使得伊斯兰教向外传播成为可能;然后,北非与阿拉伯半岛文化的相似使得伊斯兰教易于被北非民众所接受;最后还有伊斯兰教的特殊与包容性以及阿拉伯统治者“因地制宜”的政策更使得伊斯兰化在北非得以成功。同时,其在伊斯兰化的过程中具有行为与理念的实践并重、对外兼容并蓄的开放与包容、多向交往与互动以及自上而下的动态发展几个特征。鉴于北非关键性的地理位置及文化意义,其伊斯兰化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深化了北非文明交汇路口的作用,扩大北非、阿拉伯半岛的对外交往,而且折射了伊斯兰世界的全球性发展,使得伊斯兰教迅速和欧洲以及地中海世界产生联系和交往。文明交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没有文明交往就没有今天的辉煌。北非的伊斯兰化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是北非人民在生息、繁衍而创造自己历史时与外界的交往,是非洲大陆完整意义上历史的构成,也是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但也让城市形象更为具体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对一个城市的了解更为客观、全面。城市旅游形象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影响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旅游研究领域中城市旅游形象作为热点问题,因此,城市形象构建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各地注重运用新的媒体和手段塑造和传播旅游形象,三亚
学位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势在必行,其既符合人类文明的演进趋势,又契合国家发展的战略趋势,同时切合社会需求的现实趋势,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但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集中表现为客观上要实现数字、法治及政府三者的有机融合,主观上要经历两个阶段的思维跃迁。通过基本价值、公众权利、政治学三个维度的剖析,发现上述困境背后蕴含着价值冲突、权利悖论、治理张力等法理症结。对此,应从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治理实践、制度建设
期刊
学位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伟大戏剧之一《三姐妹》于1901年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次上演后即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三姐妹》及其两部女性主义改编剧,即美国剧作家贝丝亨利的《心之罪》和英国剧作家汀布蕾克·韦滕贝克的《破晓》为切入点,以琳达·哈钦的改编理论和理查·道金斯的模因论为理论支撑,揭示通过创造性地改编《三姐妹》中的模因,亨利和韦滕贝克展现了她们对经典的不同解读;并剖析了她们对英美女性在20世
学位
2001年的“宪法司法化第一案”齐玉苓案以及2008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齐玉苓案批复的废止促使宪法学界对宪法司法化问题的讨论进入高潮。但是此前的学术研究主要立足宪法学视角,对于案件性质判断、法律适用的选择以及批复类司法解释的运用等细节性问题仍存在较大的斟酌空间和研究空白。因此,本文将不再局限于宪法司法化的传统角度,而从案件的实际解决视角,探讨部门法条文以及批复类司法解释的应用,对这一经典的司法案件进
学位
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个人主义思潮的流行,为新的财产权理论提供了生长土壤,16、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开始衰落,民族国家方兴未艾,新大陆的发现和近代科学的崛起,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海洋贸易兴起,海外殖民掠夺成为欧洲列国的国家事业,以欧洲文明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滥觞于这一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新的财产权思想应运而生,而这一漫长的思想路程,几乎是从格劳秀斯关于财产权理论的论述作为起点。本文第一部
学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过大、福利待遇不足、同工不同酬问题等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一系列民生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充分调动劳动要素的生产积极性,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纾解职工与企业的劳资矛盾,缓和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心理落差感,因此探究企业薪酬公平和员工福利的公平性、合理性与和谐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利用世界
学位
中国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等属性使宗教工作在整个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当前,宗教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当前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继续加强对宗教工作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动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也是实现宗教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渠道。当前学界关于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宏观层面对相适应的理论内涵、实现路
学位
抗日战争无论是在世界历史还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其重要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中民族矛盾与多种次要矛盾交错并行,国人生活也面临着深刻变革。而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及其革命事业而言,在抵御民族侵略中,如何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动员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参与到民族革命中来这一革命议题开始走向历史舞台。但结合现实发现,当时的中国妇女中农村妇女占了其人口的大多数,她们长期居于信息闭塞的农
学位
亨利·萨姆纳·梅因爵士(Sir Henry Sumner Maine,1822-1888)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法学家,思想家之一。在那个知识巨人并立的时代,梅因凭借其《古代法》在学界脱颖而出,成为历史法学派在英伦三岛的代表人物。除了在历史法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外,梅因在他的晚年展现出了对当时轰轰烈烈的民主化运动的浓厚兴趣,并且运用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民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形成了他的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