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宗族文化对企业薪酬公平和员工福利的影响研究

来源 :朱丽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过大、福利待遇不足、同工不同酬问题等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一系列民生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充分调动劳动要素的生产积极性,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纾解职工与企业的劳资矛盾,缓和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心理落差感,因此探究企业薪酬公平和员工福利的公平性、合理性与和谐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利用世界银行2005年对中国企业的投资与经营环境调查数据,从经验上评估地区宗族文化强度对企业薪酬公平和员工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宗族文化能显著促进企业内薪酬公平,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水平。这一结论经过变换关健指标、排除文化地理干扰因素、缓解内生偏误等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地区宗族文化会通过两方面影响企业薪酬公平和福利待遇:一是通过提高企业内职工和低层管理者的决策权,使得权力扁平化,从而提高企业内福利待遇水平;二是通过提高临时工的晋升比例体现同工同酬的薪酬公平状态,弱化雇佣关系的桎梏。本文进一步检验了宗族文化的影响如何随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差异而不同。结果显示,在市场化较快的地区,地区宗族文化促进企业内薪酬公平、改善员工福利的效应更显著;在市场化较慢的地区,地区宗族文化能够缩小垂直薪酬。同时,本文还考察了地区宗族文化的影响是否存在产权异质性。从促进企业薪酬公平的角度而言,宗族文化的影响对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更强,而从改善员工福利的角度看,宗族文化的影响对民营企业更强。区分行业特性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管制行业,地区宗族文化促进薪酬公平、改善员工福利的效应在非管制行业样本中更强。本文拓展了企业薪酬公平和员工福利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理解宗族文化这一非正式制度的微观经济效应提供了新证据和新视角。同时,本文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发挥的非正式规范效应,为促进就业公平、改善员工福利状况、构建和谐的劳动雇佣关系、充分发挥劳动力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提供了政策启示。
其他文献
旅游是人类的天性,是一个社会经济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产物。自改革开放起,我国旅游市场持续不断蓬勃发展,至今,旅游行业的发展还处于上升期,旅游行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海南岛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环境优势,深受旅游者青睐。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不断升级改造,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旅游目的地同质化在资源禀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弊端逐渐显现,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地形象势在必行。旅游凝视是一个复
学位
在琼府(2020)54号文中鼓励外来资本合法合规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及房屋的倡导下,近些年来,吸引了不少民宿项目投资人参与到海南省各村镇的乡村旅游民宿开发项目中,由于琼海市嘉积镇特殊的人文地貌环境,以及政府的政策大力扶持,琼海市嘉积镇乡村旅游民宿开发已渐成兴旺之势,在海南省的民宿开发探索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更好地整合乡村独有的生态资源,深度挖掘乡村旅游的人文背景,打造出独具地域风格的精品乡村民宿模
学位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旅游业稳定持续增长,旅游业的持续增长为我国酒店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海南作为旅游省份,旅游业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随着海南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推进,三亚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城市,其旅游市场一直处于海南省领先地位,三亚各个湾区核心产业之一就
学位
培养法律英语人才是建设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不可或缺环节。虽然关于人才培养路径文献丰富,但对人才培养主体的法律英语学习者的实证研究却较少。在二语习得领域中,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语言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法律英语学习中的这两个变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以及徐锦芬等人对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的归纳,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索法律英语学习情境中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自主学
学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但也让城市形象更为具体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对一个城市的了解更为客观、全面。城市旅游形象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影响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旅游研究领域中城市旅游形象作为热点问题,因此,城市形象构建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各地注重运用新的媒体和手段塑造和传播旅游形象,三亚
学位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势在必行,其既符合人类文明的演进趋势,又契合国家发展的战略趋势,同时切合社会需求的现实趋势,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但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集中表现为客观上要实现数字、法治及政府三者的有机融合,主观上要经历两个阶段的思维跃迁。通过基本价值、公众权利、政治学三个维度的剖析,发现上述困境背后蕴含着价值冲突、权利悖论、治理张力等法理症结。对此,应从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治理实践、制度建设
期刊
学位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伟大戏剧之一《三姐妹》于1901年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次上演后即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三姐妹》及其两部女性主义改编剧,即美国剧作家贝丝亨利的《心之罪》和英国剧作家汀布蕾克·韦滕贝克的《破晓》为切入点,以琳达·哈钦的改编理论和理查·道金斯的模因论为理论支撑,揭示通过创造性地改编《三姐妹》中的模因,亨利和韦滕贝克展现了她们对经典的不同解读;并剖析了她们对英美女性在20世
学位
2001年的“宪法司法化第一案”齐玉苓案以及2008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齐玉苓案批复的废止促使宪法学界对宪法司法化问题的讨论进入高潮。但是此前的学术研究主要立足宪法学视角,对于案件性质判断、法律适用的选择以及批复类司法解释的运用等细节性问题仍存在较大的斟酌空间和研究空白。因此,本文将不再局限于宪法司法化的传统角度,而从案件的实际解决视角,探讨部门法条文以及批复类司法解释的应用,对这一经典的司法案件进
学位
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个人主义思潮的流行,为新的财产权理论提供了生长土壤,16、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开始衰落,民族国家方兴未艾,新大陆的发现和近代科学的崛起,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海洋贸易兴起,海外殖民掠夺成为欧洲列国的国家事业,以欧洲文明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滥觞于这一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新的财产权思想应运而生,而这一漫长的思想路程,几乎是从格劳秀斯关于财产权理论的论述作为起点。本文第一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