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 ——以“新环境新生活”小组为例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460530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随之大学的新生人数也不断增多。大学新生步入大学校园,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里,他们需要逐步去了解环境,并学会如何与现有环境和谐相处。在适应学校环境这个过程中,因个人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能否良好渡过这个适应阶段,影响着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甚至未来发展。针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高校开展了入学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的适应教育工作。但从研究数据看,传统的入学适应教育,并没有从实质上帮助大学新生有效地适应校园环境。如果运用小组工作来解决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既能有效地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新的环境,又可以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充实内容。本文以社会适应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为理论依据,以问卷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为研究方法。在对X大学Y学院2020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三方面分析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情况。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在Y学院选取了10名大学新生建立成长小组,设计活动方案,针对新生适应问题开展实务研究。通过小组六次活动,组员的焦虑等负面情绪明显降低,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增强。在整个实务过程中,通过访谈法、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了介入效果的评估。结果显示,小组成员学校适应能力显著提升,小组工作在解决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方面成效显著,高校学生管理可以融入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工作。
其他文献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部为此提出高校要为“双碳”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培养碳中和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相关学科融合、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双创能力等方面,提出碳中和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提升道德水平,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涵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教育者对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的认识之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形式之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整体性精神退化和信念障碍的环境之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现实难题。要通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考察了地区文化多样性与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关系。结果发现,文化多样性可以促进企业的研发国际化。异质性分析表明,文化多样性促进研发国际化的作用在非国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规模较大以及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文化多样性通过吸引基础劳动力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当地企业注入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员工团队和董事会团队),从而促进企业的研发国际化行为。
目的 通过调查在郑州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了解其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健康教育、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孕妇营养调查问卷,利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2019年1—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进行产检的2 056例孕妇开展现场调查。结果 孕妇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为20~46(30.16±5.50)分,及格率为55.1%。其中知识得分为(15.25±3.
以人口减少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通过构建空间Probit模型,从演进水平、演进基础及演进速度三个方面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于城市收缩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结构演进能够抑制城市收缩,且演进速度的加快可以强化这种抑制作用;产业的基础规模越大,城市出现收缩的概率越小;演进速度对于城市收缩的影响会随着演进水平的提升呈现“诱发—抑制”的转变。
作为一种以真实性见长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纪录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而微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推动了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播,以时长短、体量小、节奏快等特点见长的微纪录片成为了非遗类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绝佳载体与形式。本片拍摄的非遗技艺是北海贝雕。北海贝雕是广西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匠人们巧用贝壳
MBD模型数据作为产品全三维数字化研制模式下的唯一数据来源,通过对其数据语义的规范性定义,利用语义对象的映射模型,结合不同BOM构型视图,为产品BOM的重构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混合数据存储结构,为数据分类及BOM重构过程中数据的快速检索提供了有效手段。
地方性食物原本被定义成在清晰的地理边界内生产的食物,是“本地人”抵抗极端商品化食物系统的有力武器,但以地理边界为中心的视角压抑了消费者身体的积极作用,也忽视了作为“外来者”的流动群体的在地饮食体验。基于对广州流动群体的日常饮食消费的深入考察,本研究发现:流动群体对跨越地理边界的故乡食物和广州本地食物主动赋予丰富的地方性意涵,构筑日常饮食“流动的地方性”。基于身体与食物的关系视角,本研究认为身体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