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PD-1/PD-L1及相关分子表达水平在泡球蚴持续性感染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感染病灶的相关性,探讨其在泡球蚴感染中的免疫作用及泡球蚴的免疫逃避机制。方法:将1 1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腹腔接种原头蚴悬液制备泡球蚴感染小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接种2d、8d、30d、90d、180d和330d分别收集8只感染组小鼠和8只对照组小鼠的组织标本,另外于接种120d时采集小鼠脾标本做体外刺激实验。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CD4+T细胞中PD-1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上的表达比例,PD-L1在CD11c+DC细胞上的表达情况;感染的肝脏用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1、PD-L1表达量及分布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肝脏内PD-1、PD-L1、IL-4、IL-10和IFN-Y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了小鼠血清中的IL-4、IL-10和TGF-β(包括PD-1阻断后的表达量变化)的蛋白表达量,以及AE患者血清中的IL-2、IL-4、IL-6、IL-10、IL-17和IFN-Y治疗前治疗后以及体外sPD-L1刺激后的表达量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包虫病患者血清中sPD-1和sPD-L1的水平。结果:(1)动物实验: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小鼠脾中CD4+CD25+PD-1+T细胞和CD11c+MHC Ⅱ+PD-L1+DC细胞比例在感染后90d、180d和330d均显著性升高;2)病理学结果:感染小鼠早期病理变化不明显,感染中期肝小叶结构破坏,肝脏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呈点灶状坏死,泡球蚴纤维囊壁形成,感染晚期肝细胞大量坏死,有大量泡球蚴;3)免疫组化结果:泡球蚴感染早期,PD-1和PD-L1均不表达或低水平表达,感染中晚期,PD-1和PD-L1随着小鼠体内及肝脏泡球蚴的不断增大增多,PD-1和PD-L1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主要表达部位由早期的肝窦区少量肝细胞阳性转移至泡球蚴的纤维囊壁和感染灶周围大量细胞阳性;4)qRT-PCR结果:感染早期PD-1、IL-10 和 PD-L1 mRNA 水平均低,感染 30d PD-1、IL-10 和 PD-L1 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感染后90d达峰值,随后保持较高的水平;IL-4在感染后90d表达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180d达峰值,随后明显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Y感染早期达峰位,随后逐渐将至对照组水平;5)CBA结果:感染组中晚期的IL-10和TGF-β均升高,体外PD-1阻断后IL-10和TGF-β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泡型包虫病患者检测结果:1)患者血清中sPD-L1水平显著升高,IL-4、IL-6和IL-10普遍增加(p<0.05),而IFN-Y显著降低,IL-17变化不明显;2)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用sPD-L1培养,细胞因子变化与患者血清检测结果相似。结论:CD4+CD25+PD-1+T细胞与CD11c+MHC Ⅱ+PD-L1+DC细胞在泡球蚴感染的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改变,感染早期增加不明显,感染中晚期两类细胞均显著增高,CD4+CD25+Treg可能通过PD-1/PD-L1通路参与泡球蚴的免疫逃避。泡球蚴感染中,PD-1/PD-L1可能促进CD4+CD25+Treg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GF-β和IL-10发挥抑制作用。患者sPD-L1增高可促进PD-1/PD-L1通路的免疫负调控作用。PD-1/PD-L1通路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主要通过诱导Th1/Th2的细胞因子表达失衡、诱导Tregs的增殖分化及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和IL-10等,导致宿主无法有效清除泡球蚴,形成持续性感染。总之,PD-1/PD-L1通路及其相关分子的增加有助于泡球蚴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