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城镇化不断进展过程中,各地经济社会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整理具有调节土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有效供给的作用。湖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开展了多项国土资源部支持的土地整理项目,江汉平原地区属于湖北乃至全国的粮食产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该地区土地整理项目进行效率研究,有助于完善湖北省土地整理效率研究体系,为湖北省乃至其他平原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提供一个更加规范和科学的效率研究方法,使得今后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能够更加合理控制投入产出指标,提升土地整理项目效率。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年鉴和网络检索等方式,收集到研究指标的相关数据,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整理后耕地情况、各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并加以分析,以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为基础,以系统理论、投入—产出理论、费用—效益理论、区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构建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土地整理效率研究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出8个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8个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岑河镇、章田寺乡、久合垸乡、桥市镇、高石碑镇、竹根滩镇等6个乡镇所属的土地整理项目均为DEA有效。其它2个乡镇,即柘木乡和熊口镇为DEA无效,效率值分别为0.87与0.97。导致低效率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土地整理项目投入资金过量,导致粗放式经营。第二,土地整理项目产出指标缺乏详细的规划设计。第三,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缺少后期的保障机制,导致部分工程被破坏。以土地整理前后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DEA方法进行效率研究,探讨了土地整理效率出现低效的原因,并根据DEA的结果,提出改善低效的对策,为今后研究土地整理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