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在城镇落户,成为“新市民”。新市民群体是否同原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公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衡量新市民能否获得健康城镇生活的关键,也是反映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否均衡、充分发展的标尺。因此,本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对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利用以及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与原城市居民各方面水平进行对比,发现差异与问题,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进策略,以期为提高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建设健康湖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主要对相关概念、研究现状、方法介绍、研究综述等进行理论研究;对新市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和满意度情况进行实证分析。(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利用SPSS21统计软件,采用频数、有效百分比、卡方检验对新市民与原城市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利用、改善状况、满意度等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利用Stata16分析软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效应进行定量考察;采用专业人士谈话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进行定性研究。(3)比较分析与回顾分析相结合。通过横向比较分析新市民和原城市居民各方面指标的差异;通过纵向回顾分析新市民落户前后相比的家庭经济生活变化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状况等。
【结果】(1)在家庭经济生活方面,虽然新市民落户后家庭经济生活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低于原城市居民水平。(2)新市民的个人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落后于原城市居民。(3)新市民自报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水平低于原城市居民,主要表现为新市民的慢性病患病率(18.8%)和两周患病率(11.4%)低于原城市居民水平;新市民对短期门诊服务的利用水平高于长期住院服务的利用水平,主要表现为新市民的两周就诊率(14.0%)高于年住院率(9.6%)。(4)新市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新市民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16.4%)、接受健康教育的频率、家庭医生签约率(7.4%)均处于较低水平,并低于原城市居民水平;虽与落户前相比,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率有提升,但在慢性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利用率仍较低。(5)新市民对当前总体生活状态、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费用、看病方便程度、医疗服务态度、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体系7个方面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59.1%、53.9%、39.1%、55.3%、52.3%、44.5%、48.1%,均低于原城市居民满意度水平。(6)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对新市民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分别为3.4266和3.4589,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使其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的满意度评分得到提高。
【结论】建议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提高新市民家庭经济生活水平;以新市民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知识,改善健康行为;通过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新市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适应社会需求,关注特殊群体,满足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加快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供给短板;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健康城镇建设。
【方法】(1)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主要对相关概念、研究现状、方法介绍、研究综述等进行理论研究;对新市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和满意度情况进行实证分析。(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利用SPSS21统计软件,采用频数、有效百分比、卡方检验对新市民与原城市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利用、改善状况、满意度等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利用Stata16分析软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效应进行定量考察;采用专业人士谈话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进行定性研究。(3)比较分析与回顾分析相结合。通过横向比较分析新市民和原城市居民各方面指标的差异;通过纵向回顾分析新市民落户前后相比的家庭经济生活变化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状况等。
【结果】(1)在家庭经济生活方面,虽然新市民落户后家庭经济生活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低于原城市居民水平。(2)新市民的个人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落后于原城市居民。(3)新市民自报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水平低于原城市居民,主要表现为新市民的慢性病患病率(18.8%)和两周患病率(11.4%)低于原城市居民水平;新市民对短期门诊服务的利用水平高于长期住院服务的利用水平,主要表现为新市民的两周就诊率(14.0%)高于年住院率(9.6%)。(4)新市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新市民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16.4%)、接受健康教育的频率、家庭医生签约率(7.4%)均处于较低水平,并低于原城市居民水平;虽与落户前相比,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率有提升,但在慢性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利用率仍较低。(5)新市民对当前总体生活状态、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费用、看病方便程度、医疗服务态度、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体系7个方面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59.1%、53.9%、39.1%、55.3%、52.3%、44.5%、48.1%,均低于原城市居民满意度水平。(6)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对新市民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分别为3.4266和3.4589,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使其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的满意度评分得到提高。
【结论】建议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提高新市民家庭经济生活水平;以新市民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知识,改善健康行为;通过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新市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适应社会需求,关注特殊群体,满足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加快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供给短板;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健康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