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院前急救体系是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结构、供给能力以及运行机制直接影响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本研究通过文献与理论研究、实地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了解不同农村地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深入探索典型地区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的能力、供给效能,掌握急救人员对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评价,并构建出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的现有支持、问题与阻碍,提出针对性建议。
【方法】
(1)文献与理论研究:梳理国内外文献、政策文件及报表等资料,为调查表、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打下基础,同时明确优化院前急救体系所需把握的国家政策导向,归纳、分析院前急救服务特性,并结合危机管理理论和社会分工理论,分析院前急救服务的关键环节,确定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的构建原则,构建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
(2)实地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方法,课题组在湖北Z市、X县、D市、B县,河南Y县,安徽F县六个县/县级市,通过收集访谈资料和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调查表,进行关于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总体情况的面上调研。在此基础上,采取典型抽样方法,课题组在湖北Z市和X县开展深入调研,通过收集相关文件、访谈资料、急救指挥调度平台数据、机构调查表和人员问卷,深入探索当地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的能力、供给效能,同时掌握急救人员对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评价。
(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调查地区救护车、院前急救出诊人员特征分布差异;运用t检验比较不同类型出诊人员院前急救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的评价差异;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调查对象对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效能的整体评价差异;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调查对象院前急救体系优化及优化策略的评价差异。
【结果】
(1)农村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的设置主要呈现3种模式:第一,独立设立县急救指挥调度中心(X县);第二,依托于县人民医院设立急救中心(Z市、Y县、F县、D市);第三,在县人民医院设置120急救电话,但医院不具备调度急救站救护车出诊的权力,各机构独立提供院前急救服务(B县)。
(2)农村院前急救网络:在大多数调查地区,辖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第二人民医院)和全部乡镇卫生院均被纳入院前急救网络(Z市、X县、B县、F县),村卫生室虽未明确被纳入院前急救网络,但其为辖区居民提供了院前急救服务。此外,少数地区将民营医院纳入院前急救网络(D县);为避免医患纠纷,部分地区未设立乡镇急救站(Y县)。
(3)农村院前急救资源:关于院前急救相关设备配备,调查地区乡镇急救站均未配置抢救(监护)型救护车;Z市和X县救护车呼吸球囊面罩(90.91%)、胶布和绷带(90.91%)、血压计(90.91%)、血糖仪(68.18%)、车载担架(81.82%)等基本设备配备率未达到100%,县级院前急救高级生命支持的抢救设备配备率高于乡级,乡镇卫生院院内高级生命支持的抢救设备配备率高于全县救护车高级生命支持的抢救设备配备率,存在9.52%的被调查村卫生室未配备出诊箱。关于院前急救人员,县、乡院前急救医护人员、乡镇急救站驾驶员分别需兼顾院前急救和院内诊疗、院内其他用车工作,工作量大;存在76.19%的被调查县、乡机构为乡村医生提供过救护培训。
(4)农村院前急救服务供给效能:在寻求出诊服务方面,呼叫方既可拨打120急救电话,又可直接联系急救站、村卫生室。在调度出诊方面,Z市和X县的出诊任务分别有65.97%、51.21%由人民医院承担,有1.92%、25.68%由中医院承担,有县0.44%、1.32%由妇幼保健院承担,有31.67%、21.79%由下辖乡镇急救站承担。此外,乡镇卫生院院内抢救措施实施率高于县、乡机构院前急救措施实施率。在转送机构选择上,72.87%的调查对象表示,通常将伤病员转送至县级医院。在供给效果方面,2018年,Z市救护车平均调派时长5分钟35秒,平均完成任务时长1小时58秒;X县救护车平均调派时长11分钟26秒,平均完成任务时长44分钟18秒。
(5)存在46.55%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效能一般。影响调度人员选择出诊机构的主要因素有急救站救护车数量、其与急救站之间的沟通顺畅程度和急救站医护的服务能力。影响出诊人员实施现场救护的最主要因素是其病情识别与对症处理能力。影响伤病员转送机构选择的因素主要在于机构人员的服务能力、反应速度和机构抢救设备的配备情况。调查对象对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的评价情况良好,尤其认为要依托乡镇卫生院设立乡镇急救站、乡镇卫生院要加强院内急诊医学学科建设、乡村医生要对居民进行急救宣传与指导。
(6)通过政策研究和理论分析,农村院前急救体系的服务主体包括县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同时鼓励将社会资本、农村基层组织、交通、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纳入体系。在服务供给及关键环节上,应包括对辖区风险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和对居民进行急救宣传与教育,在调度派车、现场救护、转送医院选择方面,强调分类分级和服务提供的适宜性。同时,还需注重电话安抚、救护指导、院前-院内衔接和从以往工作中获利。体系的高效运行需以充足的资金投入、健全的管理体制、优良的资源配置、足够的人员能力及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为支撑。
【结论】
(1)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的现有支持包括: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已具备一定的院前急救服务供给能力、调查地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的典型经验和急救人员对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的较高评价。
(2)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优化模型的问题与阻碍包括:农村院前急救体系网络不健全、资源利用不充分、政府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配备不充分不均衡和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3)建议通过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区域院前急救相关资源、提升院前急救相关人员的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其服务动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以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优化模型。
院前急救体系是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结构、供给能力以及运行机制直接影响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本研究通过文献与理论研究、实地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了解不同农村地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深入探索典型地区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的能力、供给效能,掌握急救人员对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评价,并构建出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的现有支持、问题与阻碍,提出针对性建议。
【方法】
(1)文献与理论研究:梳理国内外文献、政策文件及报表等资料,为调查表、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打下基础,同时明确优化院前急救体系所需把握的国家政策导向,归纳、分析院前急救服务特性,并结合危机管理理论和社会分工理论,分析院前急救服务的关键环节,确定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的构建原则,构建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
(2)实地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方法,课题组在湖北Z市、X县、D市、B县,河南Y县,安徽F县六个县/县级市,通过收集访谈资料和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调查表,进行关于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总体情况的面上调研。在此基础上,采取典型抽样方法,课题组在湖北Z市和X县开展深入调研,通过收集相关文件、访谈资料、急救指挥调度平台数据、机构调查表和人员问卷,深入探索当地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的能力、供给效能,同时掌握急救人员对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评价。
(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调查地区救护车、院前急救出诊人员特征分布差异;运用t检验比较不同类型出诊人员院前急救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的评价差异;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调查对象对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效能的整体评价差异;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调查对象院前急救体系优化及优化策略的评价差异。
【结果】
(1)农村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的设置主要呈现3种模式:第一,独立设立县急救指挥调度中心(X县);第二,依托于县人民医院设立急救中心(Z市、Y县、F县、D市);第三,在县人民医院设置120急救电话,但医院不具备调度急救站救护车出诊的权力,各机构独立提供院前急救服务(B县)。
(2)农村院前急救网络:在大多数调查地区,辖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第二人民医院)和全部乡镇卫生院均被纳入院前急救网络(Z市、X县、B县、F县),村卫生室虽未明确被纳入院前急救网络,但其为辖区居民提供了院前急救服务。此外,少数地区将民营医院纳入院前急救网络(D县);为避免医患纠纷,部分地区未设立乡镇急救站(Y县)。
(3)农村院前急救资源:关于院前急救相关设备配备,调查地区乡镇急救站均未配置抢救(监护)型救护车;Z市和X县救护车呼吸球囊面罩(90.91%)、胶布和绷带(90.91%)、血压计(90.91%)、血糖仪(68.18%)、车载担架(81.82%)等基本设备配备率未达到100%,县级院前急救高级生命支持的抢救设备配备率高于乡级,乡镇卫生院院内高级生命支持的抢救设备配备率高于全县救护车高级生命支持的抢救设备配备率,存在9.52%的被调查村卫生室未配备出诊箱。关于院前急救人员,县、乡院前急救医护人员、乡镇急救站驾驶员分别需兼顾院前急救和院内诊疗、院内其他用车工作,工作量大;存在76.19%的被调查县、乡机构为乡村医生提供过救护培训。
(4)农村院前急救服务供给效能:在寻求出诊服务方面,呼叫方既可拨打120急救电话,又可直接联系急救站、村卫生室。在调度出诊方面,Z市和X县的出诊任务分别有65.97%、51.21%由人民医院承担,有1.92%、25.68%由中医院承担,有县0.44%、1.32%由妇幼保健院承担,有31.67%、21.79%由下辖乡镇急救站承担。此外,乡镇卫生院院内抢救措施实施率高于县、乡机构院前急救措施实施率。在转送机构选择上,72.87%的调查对象表示,通常将伤病员转送至县级医院。在供给效果方面,2018年,Z市救护车平均调派时长5分钟35秒,平均完成任务时长1小时58秒;X县救护车平均调派时长11分钟26秒,平均完成任务时长44分钟18秒。
(5)存在46.55%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效能一般。影响调度人员选择出诊机构的主要因素有急救站救护车数量、其与急救站之间的沟通顺畅程度和急救站医护的服务能力。影响出诊人员实施现场救护的最主要因素是其病情识别与对症处理能力。影响伤病员转送机构选择的因素主要在于机构人员的服务能力、反应速度和机构抢救设备的配备情况。调查对象对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的评价情况良好,尤其认为要依托乡镇卫生院设立乡镇急救站、乡镇卫生院要加强院内急诊医学学科建设、乡村医生要对居民进行急救宣传与指导。
(6)通过政策研究和理论分析,农村院前急救体系的服务主体包括县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同时鼓励将社会资本、农村基层组织、交通、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纳入体系。在服务供给及关键环节上,应包括对辖区风险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和对居民进行急救宣传与教育,在调度派车、现场救护、转送医院选择方面,强调分类分级和服务提供的适宜性。同时,还需注重电话安抚、救护指导、院前-院内衔接和从以往工作中获利。体系的高效运行需以充足的资金投入、健全的管理体制、优良的资源配置、足够的人员能力及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为支撑。
【结论】
(1)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的现有支持包括: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已具备一定的院前急救服务供给能力、调查地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的典型经验和急救人员对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的较高评价。
(2)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优化模型的问题与阻碍包括:农村院前急救体系网络不健全、资源利用不充分、政府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配备不充分不均衡和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3)建议通过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区域院前急救相关资源、提升院前急救相关人员的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其服务动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以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优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