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院前急救体系是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结构、供给能力以及运行机制直接影响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本研究通过文献与理论研究、实地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了解不同农村地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深入探索典型地区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的能力、供给效能,掌握急救人员对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评价,并构建出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的现有支持、问题与阻碍,提出针对性建议。
  【方法】
  (1)文献与理论研究:梳理国内外文献、政策文件及报表等资料,为调查表、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打下基础,同时明确优化院前急救体系所需把握的国家政策导向,归纳、分析院前急救服务特性,并结合危机管理理论和社会分工理论,分析院前急救服务的关键环节,确定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的构建原则,构建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
  (2)实地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方法,课题组在湖北Z市、X县、D市、B县,河南Y县,安徽F县六个县/县级市,通过收集访谈资料和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调查表,进行关于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总体情况的面上调研。在此基础上,采取典型抽样方法,课题组在湖北Z市和X县开展深入调研,通过收集相关文件、访谈资料、急救指挥调度平台数据、机构调查表和人员问卷,深入探索当地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的能力、供给效能,同时掌握急救人员对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评价。
  (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调查地区救护车、院前急救出诊人员特征分布差异;运用t检验比较不同类型出诊人员院前急救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的评价差异;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调查对象对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效能的整体评价差异;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调查对象院前急救体系优化及优化策略的评价差异。
  【结果】
  (1)农村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的设置主要呈现3种模式:第一,独立设立县急救指挥调度中心(X县);第二,依托于县人民医院设立急救中心(Z市、Y县、F县、D市);第三,在县人民医院设置120急救电话,但医院不具备调度急救站救护车出诊的权力,各机构独立提供院前急救服务(B县)。
  (2)农村院前急救网络:在大多数调查地区,辖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第二人民医院)和全部乡镇卫生院均被纳入院前急救网络(Z市、X县、B县、F县),村卫生室虽未明确被纳入院前急救网络,但其为辖区居民提供了院前急救服务。此外,少数地区将民营医院纳入院前急救网络(D县);为避免医患纠纷,部分地区未设立乡镇急救站(Y县)。
  (3)农村院前急救资源:关于院前急救相关设备配备,调查地区乡镇急救站均未配置抢救(监护)型救护车;Z市和X县救护车呼吸球囊面罩(90.91%)、胶布和绷带(90.91%)、血压计(90.91%)、血糖仪(68.18%)、车载担架(81.82%)等基本设备配备率未达到100%,县级院前急救高级生命支持的抢救设备配备率高于乡级,乡镇卫生院院内高级生命支持的抢救设备配备率高于全县救护车高级生命支持的抢救设备配备率,存在9.52%的被调查村卫生室未配备出诊箱。关于院前急救人员,县、乡院前急救医护人员、乡镇急救站驾驶员分别需兼顾院前急救和院内诊疗、院内其他用车工作,工作量大;存在76.19%的被调查县、乡机构为乡村医生提供过救护培训。
  (4)农村院前急救服务供给效能:在寻求出诊服务方面,呼叫方既可拨打120急救电话,又可直接联系急救站、村卫生室。在调度出诊方面,Z市和X县的出诊任务分别有65.97%、51.21%由人民医院承担,有1.92%、25.68%由中医院承担,有县0.44%、1.32%由妇幼保健院承担,有31.67%、21.79%由下辖乡镇急救站承担。此外,乡镇卫生院院内抢救措施实施率高于县、乡机构院前急救措施实施率。在转送机构选择上,72.87%的调查对象表示,通常将伤病员转送至县级医院。在供给效果方面,2018年,Z市救护车平均调派时长5分钟35秒,平均完成任务时长1小时58秒;X县救护车平均调派时长11分钟26秒,平均完成任务时长44分钟18秒。
  (5)存在46.55%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效能一般。影响调度人员选择出诊机构的主要因素有急救站救护车数量、其与急救站之间的沟通顺畅程度和急救站医护的服务能力。影响出诊人员实施现场救护的最主要因素是其病情识别与对症处理能力。影响伤病员转送机构选择的因素主要在于机构人员的服务能力、反应速度和机构抢救设备的配备情况。调查对象对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的评价情况良好,尤其认为要依托乡镇卫生院设立乡镇急救站、乡镇卫生院要加强院内急诊医学学科建设、乡村医生要对居民进行急救宣传与指导。
  (6)通过政策研究和理论分析,农村院前急救体系的服务主体包括县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同时鼓励将社会资本、农村基层组织、交通、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纳入体系。在服务供给及关键环节上,应包括对辖区风险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和对居民进行急救宣传与教育,在调度派车、现场救护、转送医院选择方面,强调分类分级和服务提供的适宜性。同时,还需注重电话安抚、救护指导、院前-院内衔接和从以往工作中获利。体系的高效运行需以充足的资金投入、健全的管理体制、优良的资源配置、足够的人员能力及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为支撑。
  【结论】
  (1)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模型的现有支持包括: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已具备一定的院前急救服务供给能力、调查地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及服务供给的典型经验和急救人员对农村院前急救体系优化的较高评价。
  (2)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优化模型的问题与阻碍包括:农村院前急救体系网络不健全、资源利用不充分、政府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配备不充分不均衡和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3)建议通过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区域院前急救相关资源、提升院前急救相关人员的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其服务动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以实现农村院前急救优化模型。
其他文献
流动儿童问题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儿童保健服务是提高流动儿童健康水平,降低流动儿童患病几率的有效手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提供保健服务的基层单位,作为儿童保健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对于服务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基层单位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对流动儿童保健服务问题的认识。  通过对WU市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查,利用文献法以及访谈法收集资料,对流动儿童保健服务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以Anderson卫生
军休干部养老保障一直都是军队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2年正式建立军休干部养老保障制度以来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干休所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军休干部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向。但当前针对军休干部养老服务的多为政策性研究,对军休干部的养老需求、军休养老服务社会化所存在的问题及路径等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因此本文以军内养老的军休干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可行性路径。  本文以武汉
学位
生育保险制度对于保障生育政策实施效果,提升生育水平,促进我国人口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背景下、育龄女性面对的生育风险逐渐复杂的现实背景下探讨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如何保障生育政策效果、应对和化解生育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生育政策和生育风险两个角度研究生育保险制度的优化路径,运用文献梳理、分析和定量回归的方法探讨生育保险存在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基于生育政策角度
学位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问题是中国在城市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贫困的界定,留守青少年的贫困是一种多维贫困,其重点不在于经济收入,而在于居住状况、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遭受欺凌的状况、社交状况等方面的贫困。目前虽然已有较多文献从多维视角来研究贫困问题,但很少将农村留守青少年作为多维贫困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利用2008年和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关于留守青少年的调查数据,
目的:近年来,中国政府为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整合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的实践探索。全科医生作为医联体的基层实践人员,在医联体卫生服务网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全科医生的视角评价医联体的建设很有必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科医生对医联体的认知与评价现状,为推进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依据。  方法:以参加湖北省2017年4月-6月全科医师培训的764名
学位
二战后,日本相继颁布了《教育公务员特例法》《人才确保法》等一系列旨在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法律,不仅确立了日本义务教育公办教师的公务员身份,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育公务员制度体系。2018年1月,我国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这种说法表明了我国有开始实施教师公务员制度的政策动向。实际上,学界关于建立我国教师公务员制度的
学位
【目的】  编制适用于测评临床科主任领导行为的量表,并对湖北省和河南省的5家二级公立医院的医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医师对科主任领导行为的评价及医师职业精神现状,探究科主任领导行为对医师职业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路径。对如何提高科主任领导行为效果、改进医师职业精神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方法】  本研究中对医生职业精神的调查问卷是沿用课题组已进行过实证研究的,依据《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为基础
【目的】  梳理国内外关于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的政策迁移路径;以医护人员的视角为出发点,总结儿科用药现状,明确医护人员对于儿科用药的认知与需求,探索医护人员用药的影响因素;总结2014—2018年上报的儿童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提出提升儿童用药安全的设想及管理策略,以期为国家完善儿童用药相关的政策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1)文献分析法。基于WebofScience和CNKI数据库检索,并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剖析当前按人头总额预付下医共体内部纵向协同机制,并结合现场调查,明确调查地区按人头总额预付下医共体内部纵向协同现状与协同效果,结合医务人员对按人头总额预付下医共体内部纵向协同的认知与评价,基于实践经验与问题分析,提出按人头总额预付下医共体内部纵向协同机制优化策略。  【方法】  1.文献研究与政策梳理:通过相关文献与政策研究,收集当前关于支付方式改革、医共体建设等方面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