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瑞光塔修缮工程研究(1979-1991)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zh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文物建筑修缮案例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苏州瑞光塔1979-1991年间修缮工程的相关经验,探讨重要建筑遗产的修缮原则和理念。   瑞光塔是江南地区宋代楼阁式木檐砖塔的前期代表作。历史上历经维修,最近一次修缮工程于1979年动工,1991年竣工,历时12年。论文通过梳理此次修缮工程的过程及其相关资料,分析当时面临的修缮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法,并与同时期及后续的类似江南宋代楼阁式塔的修缮工程进行比较,总结其修缮经验和成败得失,以为当今如何成功开展建筑遗产修缮工程提供参考。该修缮工程竣工距今已近20年,这20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积极融入世界舞台,从最初对以《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条约准则的完全信服,到后来遭遇自身问题时的困惑,历经碰撞、磨合和再反思,开始探讨符合中国特色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再看瑞光塔1979-1991年间的修缮工程,其体现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很值得当今遗产保护界借鉴,同时,随着保护准则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让我们思考瑞光塔的原有问题是否存在新的解决方法和途经。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瑞光塔修缮缘起及瑞光塔本身再研究,对修缮原因以及瑞光塔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及研究;瑞光塔工程档案及相关情况梳理,对原先的资料进行整理及回顾;瑞光塔修缮分部工程分析,对各个部分进行分析研究,深度剖析当时面临的修缮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法;瑞光塔修缮工程评价,结合当今的修缮理念重新看此修缮案例,提出新的构思与想法。
其他文献
学位
历史街区形象由无形的规划理念、文化内涵和有形的物质景观、居民行为构成,包含了历史街区更新与改造的主要内容。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部分历史街区采取高强
高架路桥下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它依附于高架路桥而出现,并随着高架路桥的不断兴建而在城市中大量出现,给人们的传统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在我国现阶段,高架路桥的修建
2013年4月20日,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四川雅安、成都、乐山等32个县(市、区),使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命、财产损失[1],特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人比例的增加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一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现阶段养老的刚性需求。在医疗资源紧缺与养老设施较为混乱的背景下,将养老资源
在全国各地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日新月异。但城市逐渐失去自身特色,城市建筑风格杂乱无序,城市间的可识别性越来越小。文章通过对现代城市建筑风格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剧增,苏州古城在扩张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拥挤,居住环境日益恶化,面对经济发展的诱惑,大量拆毁原有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体现历史脉络的传统建筑,而以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在众多城市中拥有各类遗址空间,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更新步伐加快,历史遗迹的空间也越来越局促,遗址保护开发的问题也日益严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住区的犯罪率上升趋势十分明显。一直以来,人们都将犯罪归结为社会,经济问题,但实际上犯罪现象与空间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空间环境设计能够影
本文是在大量田野调查和亲身访谈的基础之上,通过归纳分析对晋东阳泉市的传统聚落、民居和锢窑的营造技艺展开的研究。文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文献分析对阳泉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