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天坛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a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在众多城市中拥有各类遗址空间,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更新步伐加快,历史遗迹的空间也越来越局促,遗址保护开发的问题也日益严峻,遗址到底应该保护还是应该合理利用已成为不少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这背后隐藏的实则是建筑界与文物保护部门两派学者长期以来的观念博弈。遗址到底应该保护还是利用?这个度应该如何去把握?如何正确认识遗址的价值内涵?这都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本课题旨在通过寻求遗址的开发与利用的平衡点作为初衷,满足对遗址的保护要求及城市的发展要求,以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通过对国内外在保护与利用方面较为典型的遗址公园案例进行分析,并立足于隋唐长安城天坛遗址公园方案实例,试图探寻总结出一套相对合理的遗址保护开发手段,既能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又能对遗址由被动保护转变为积极保护,以此提高遗址的文化传承能力。本论文分为探究性与实践性两个部分,共6章。前四章为专题研究部分,通过对我国遗址空间目前面临的现状和文物界及建筑界对遗址保护利用的态度博弈,提出如何利用遗址公园寻求遗址开发利用的平衡点的问题,进而解析遗址公园的典型案例,考据隋唐天坛的空间形制及礼仪秩序,探究此类型遗址公园设计如何进行空间设计与文化传承,使得城市与遗址实现互利。第五章为应用研究部分,将总结出的设计策略运用到隋唐长安城天坛遗址公园的设计创作当中,将天坛遗址公园塑造成遗址保护稳妥、文化表达严谨、空间设计合理、功能利用惠民的“以址传文,以文承园,以园衍业,以业惠城”的多效联动模式。论文的最后总结了对遗址的保护利用的平衡问题的解决方式,概括了遗址公园的空间设计和文化表征相对合理的解决手法,并对我国遗址保护利用前景进行了一些预测,进而探索遗址公园未来的发展的契机、挑战与模式可能性。
其他文献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教育体制民主化、教育过程终身化、教育职能多元化、教育结构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建筑师们在不断探索着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建筑形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考虑到心理因素在建筑设计中所起的作用。窗口空间作为联系建筑室内外空间的一个基本元素,既能
学位
学位
历史街区形象由无形的规划理念、文化内涵和有形的物质景观、居民行为构成,包含了历史街区更新与改造的主要内容。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部分历史街区采取高强
高架路桥下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它依附于高架路桥而出现,并随着高架路桥的不断兴建而在城市中大量出现,给人们的传统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在我国现阶段,高架路桥的修建
2013年4月20日,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四川雅安、成都、乐山等32个县(市、区),使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命、财产损失[1],特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人比例的增加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一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现阶段养老的刚性需求。在医疗资源紧缺与养老设施较为混乱的背景下,将养老资源
在全国各地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日新月异。但城市逐渐失去自身特色,城市建筑风格杂乱无序,城市间的可识别性越来越小。文章通过对现代城市建筑风格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剧增,苏州古城在扩张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拥挤,居住环境日益恶化,面对经济发展的诱惑,大量拆毁原有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体现历史脉络的传统建筑,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