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国汉族非血缘关系随机个体、汉族及维吾尔族家系Rh血型的C/E基因、D基因外显子、内含子、插入片段以及Rh Box,研究Rh D基因结构及遗传规律,D基因表达与C/E基因的关联,以及插入片段和Rh Box对D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PCR-SSP)技术,设计并合成寡核苷酸序列特异性引物共20对,扩增Rh血型C/E基因,D基因外显子,内含子2、4,插入片段以及Rh Box,检测160例Rh D阳性非血缘关系随机个体、71例Rh D阴性非血缘关系随机个体,先证者为Rh D阴性的汉族家系7个及维族家系5个。 结果:①中国人Rh D阴性个体中,C和E的表型频率分别为25%和3%。②带有C的Rh D阴性个体基因结构具有多态性。检测82例Rh D血清学阴性个体中,C/E型为CC或Cc有20例,其中完整携带Rh D基因外显子者为9例,部分携带者为6例,完全缺失者为5例。③在7个先证者为Rh D阴性的汉族家系中,大部分成员均出现插入片段和Rh Box,且在遗传上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D外显子完整且表型为Rh D阳性的家系个体成员广泛带有插入片段和Box1、Box2或Box3,插入片段或Rh Box并未影响D基因的表达。④在5个先证者为Rh D阴性的维族家系中,2个家系中全部Rh阴性个体C/E表型均为ccee,D外显子全缺失,而且都没有插入片段及Rh Box。其它家系则与汉族家系相类似。⑤全部Rh D阴性和阳性汉族和维族个体中都没有发现“Nomal”Rh D exon #4,扩增产物都是37bp插入片段。 结论:①中国人Rh D阴性个体的C/E表型多数为ccee(72%)。②中国人Rh D基因结构具有多态性,特别是带有C的个体,符合东方人具有完全缺失、部分缺失和不缺失三种情况,并可能存在特殊的D(nf)Ce单体型。③中国汉族人群在Rh D基因结构多态性上与高加索人种显著不同,而维族人群则另具特征。④本组样本的汉族和维族家系,都不能确定插入片段和Rh Box与D基因表达的关系,这一遗传学特征不同于高加索人种。扩增出的D4V片段全部都是37bp类型,意义尚不确定。插入片段和Rh Box的生物学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⑤笔者认为,东方人种有着不同于高加索人的Rh血型基因u,文献公布的RhDNA序列来源于高加索人种,据其设计引物进行的研究,不能完全揭示中国人D基因表达的影响因素及遗传学特征。建立以汉民族为代表的Rh基因文库,以及相*上的引物设计和更适合中国人群的基因检测方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