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化学成分的测定及毒性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四逆汤是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之名方,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温里回阳救逆代表方,具有回阳救逆,温中祛寒之功效。主治阳虚欲脱、脉微欲绝等症。其配伍得当,疗效确切,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方剂。本课题对四逆汤中的乌头碱类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并对四逆汤的毒性进行了测定及分析。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四逆汤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三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建立了四逆汤中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对四逆汤的毒性进行了测定,并利用PLS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建立了乌头碱类化合物QSTR的模型。   结果:   确定了四逆汤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三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四逆汤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测定采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1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三乙胺(65:3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40nm。在此条件下,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与其它成分达到基线分离。测定结果表明乌头碱在0.1204~6.02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为100.74%;新乌头碱在0.0412~2.06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9%;次乌头碱在0.0808~4.04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2.9%。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建立了四逆汤中10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对四逆汤的毒性进行测定,采用QSTR模型对乌头碱类化合物的毒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结论:   本研究测定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三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同时测定了四逆汤中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而可以更好的对四逆汤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度和准确性均良好。对四逆汤毒性进行了测定,利用PLS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建立了乌头碱类化合物的QSTR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其他文献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高校青年教师
目的:探讨猪苓汤干预对卡介苗(Bovisbacilli Calmette Guerin,BCG)预防N-甲基亚硝基脲(N-methyl-1N-nitrosourea,MNU)致大鼠膀胱癌的作用。方法:建立MNU致大鼠膀胱癌模型,并用猪苓汤按照0.75g/kg1.5g/kg、3g/kg的剂量给大鼠灌胃,进行干预。实验过程中,记录大鼠体重、进食量变化。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计算大鼠膀胱、胸腺、脾脏的脏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提档升级,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进程持续推进.建设一支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是一项单一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转变辅导员的工作管理观念,优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对北京联合大学的课程设置的现状、特点进行介绍分析,提出对我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转型前后是否有所提升以及提升程度的大小无法由具体的数据直接评价,但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业成绩以及各项可量化的素质评价指标的数据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
前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不仅发病率和致死率高,还给病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对于其药
基于G-四链体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设计、筛选是目前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本论文选择端粒G-四链体为靶点设计合成了双氨基取代的吨酮衍生物,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利用MTT法、AO/EB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等研究了吨酮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进一步采用圆二色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PCR stop实验、计算机分子模拟研究了吨酮衍生物与端粒G-四
本文论述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中,加强科研的必要性,强调科研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将科研与教学融为一体,包括如何引入创新性科研成果、加强创
Na~~+,K~~+-ATPase,又称钠泵,是高等真核生物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膜结合蛋白,它在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稳定细胞膜电位、信号转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N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