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成语是一种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使用广泛且具有书面色彩的定型短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魅力。在这历史悠久的成语大家族中,还存在着一部分与季节息息相关的次类成语,它们既反映了璀璨的汉民族文化,又体现出自身所独具的文化意蕴,在成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席位。但是,从近些年的成语研究成果中我们却发现,几乎没有一篇文章真正对汉语季节成语做出系统而透彻的探讨,关于语音、语义、语用及认知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几近一片空白。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穷尽式地搜集了一定范围内由季节成分“春”“夏”“秋”“冬”中的成员所参构的季节成语,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季节成语内部与外部、静态与动态的系统整理与研究,重点分析其语义范畴、语义转换的成因及动态应用,探究背后隐藏的文化蕴含,更好地建立联系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的桥梁,从而使成语类聚中的季节成语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以期对语文教学和辞书编纂能有所帮助,并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偏误现象,构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平台。本文的内容就章节部分而言共分为八大块: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汉语季节成语,并对成语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进行全方位归纳总结,发现目前在汉语季节成语这一下位成语研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理论依据。第二章主要对季节成语进行辨析。通过探讨学界对于成语的界定,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汉语季节成语进行语料范围的框定。并针对季节成语中构成成分相同、语序不同的27组季节成语,就变换形式、本体与变体以及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辨析。第三章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角度着手,对汉语季节成语进行由浅入深的剖析。就历时的溯源而言,探究季节成语的生成。一方面以源形生成关系为切入点,将其整合为一源一形、一源多形以及多源一形三类;另一方面探究季节成语的生成方式,归纳出选择、概括、省略、增补、替换五种类型。就共时层面而言,首先着眼于意义的载体——结构,分析并归纳季节成语的结构方式,并侧重研究数量居于首位的并列结构,在进一步研究该结构内部特点的同时,对成语结构分布不均衡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其次就季节成语的构成类型进行分类与分布统计。第四章主要对汉语季节成语语义展开研究。就季节成语语表成分中与季节有关的名词性成分所涉表层语义类型而言,主要包括人及其身体部位、器具什物、抽象事物、动植物、颜色、自然、时空七大类。而就季节成语的深层语义而言,我们总结出六大语义范畴,即人情事物、德行才能、景色时间、风俗事理、政治统治、处境遭遇。第五章探讨汉语季节成语语义的建构机制。首先对汉语季节成语通过转喻、隐喻机制生成丰富语义的动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隐喻的主客观动因、转喻的主客观动因以及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的主客观动因。其中隐喻方面又可以分为主观相似性、客观相似性和二者共同作用,转喻方面可以细分为主观相关性、客观相关性和二者共同作用,而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的主客观动因又可以分为客观相似性与客观相关性共同作用、主观相似性与客观相关性共同作用、客观相似性与主观相关性共同作用、主观相似性与主观相关性共同作用,通过对以上十种类型的分析,得出“主观动因作用最大”这一结论;其次,针对上一小节的结论,探讨汉语季节成语所带有的主观量,进一步证明主观动因在季节成语语义生成机制中的重要性。第六章从动态的历时角度着手,探讨汉语季节成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应用问题。汉语季节成语被创造出来后,在政权更迭、文化多元的历史中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具体的变化、发展就需要利用动态的历时研究来发掘。本章节共分为两小节:(1)季节成语义项地位的历时变动。分类有二,一是仅用一个义项的季节成语使用频率的变更,二是使用多个义项的季节成语义项地位的变动。(2)季节成语隐性与显性的动态变化,包括语义的动态变异、结构的动态离析。第七章对汉语季节成语所体现的文化意蕴进行了剖析。季节对于农耕社会而言,影响最为重大。因此,这些季节成语中大都涉及古代的农耕文化,为了让作物丰收,祭祀占卜便成了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这种祭祀方式让古人将神明视为精神寄托,那么这些成语自然而然也含有某些宗教意蕴。同时,有些季节成语与文化娱乐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倾向;还有的季节成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选取的往往是表现与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成分。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可能有的创新点在于:一是从结构、功能、生成、语义、隐喻认知、动态语用、文化蕴含等多个维度对汉语季节成语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弥补了学界整体性系统性探讨不足的缺憾。二是运用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描写与阐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以及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在季节成语的语义、动态范畴、隐喻等分析方面作出了细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