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依据腕踝针理论结合辨经颈椎病颈痛部位,确立相应进针点,在进针点上施行腕踝针。观察对颈椎病急性发作颈痛患者镇痛效应,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观察对血浆中β-内啡肽及P物质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60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组(腕踝针结合辨经取点法)、传统针刺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静留针,留针24h;对照组以传统针刺法治疗,取穴:颈椎夹脊、天柱、后溪、申脉、悬钟,皆取双侧。留针30min,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治疗30min、24h、1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视觉模拟积分(VAS)变化,以及治疗1疗程后血浆β-内啡肽、P物质含量变化。 结果:①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两组在治疗前一般基线情况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和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评分量表及视觉模拟积分(VAS)、血浆β-EP、P物质含量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②镇痛疗效:在治疗30min后,腕踝针组总有效率为66.7%,传统针刺组为4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24h后,腕踝针组总有效率为83.4%,传统针刺组为4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0.05);治疗1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③症状、体征评分:在治疗30min后、治疗24h后、治疗1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001,P<0.001);在治疗30min后、治疗1疗程后,症状、体征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组间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0.01)。 ④VAS评分:腕踝针组患者治疗30min后、治疗24h后、治疗1疗程后VA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00<0.001),传统针刺组患者治疗30min后、治疗24h后、治疗1疗程后VA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01,P<0.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颈椎病疼痛;在治疗30min后、治疗24h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1疗程后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⑤血浆β-EP、P物质含量:治疗1疗程后,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血浆β-EP含量均较同组治疗前均升高(P<0.001,P<0.05),组间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1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浆P物质含量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01),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腕踝针组与传统针刺组两组治疗方案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对颈椎病颈痛均有效。腕踝针结合辨经取点法的即时镇痛效应优于传统针刺法,但其后效应稍差。同时针刺过程中能使体内释放β-内啡肽,抑制P物质的产生,揭示腕踝针结合辨经取点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释放β-内啡肽,抑制P物质的产生而达到镇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