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季风是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良好的碳酸盐保存条件,因而能很好地记录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海平面在地质历史上的反复升降,可能会导致沉积物的搬运距离、不同物源区的相对贡献、水流等发生变化。南海北部具有非常宽阔的大陆架,海平面变化会造成海陆地理格局的重大变化。因此,海平面变化和东亚季风控制下的陆地风化可能是影响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的两大主要因素。前人揭示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记录多集中于南海东北部的珠江口盆地和台西南盆地,而对位于西北部的琼东南盆地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研究不足。这限制了我们对南海北部的沉积环境和东亚季风演变的综合认识。本文对取自琼东南盆地北部陆坡的PC338岩芯的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性质进行综合分析,识别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探讨海平面变化和东亚季风对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环境的影响。首先,利用AMS14C获得准确年代,结合沉积物粒度分析识别出浊流沉积层,并在剔除浊流沉积层后获得可靠的年代-深度模式。然后,对粒度进行端元组分模型(EMM)分离,提取蕴含不同信息的端元(EM);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主量元素进行分析,提取记录地表风化的有效化学元素指标;进行系统磁学测试,并探讨磁学性质对气候环境的响应。利用所提取的东亚夏季风代用指标,恢复该区过去36 kyr以来的气候环境的演变历史。最后,前人已取得的成果,探讨了东亚季风的主要驱动机制。基于本项研究,主要得到如下认识:1.PC338与不同源区沉积物的REE对比,以及最近多种物源示踪方法得到的结果都表明,PC338沉积物的主要物源为红河和珠江。2.由于海平面降低,岩芯内出现一层末次盛冰期(LGM)期间形成的浊流沉积层。其触发机制可能是: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20 m,红河口紧邻陆坡区,河口沉积物形成的异重流经过液化而逐步发展为浊流,并沉积到陆坡区。浊流的冲刷作用导致古红河口与沉积区之间更加畅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后来的沉积物变粗、沉积速率增大、Si O2含量和磁性矿物输入量的增多。3.随着海平面的降低,河口距沉积区的距离被缩短,沉积物和磁性矿物粒度(χARM/χlf)都变粗,大量来自红河的、高赤铁矿含量的磁性矿物输入,近源搬运的最粗粒度端元EM4(~15-100μm)的含量增大,远源搬运的最细粒度端元EM1(~0-2μm)含量降低,沉积速率升高。4.EMM分离得到的EM2组分(~2-10μm)可能代表稳定河流输入粘土-粉砂。由于它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作用下的陆源风化和降雨控制,因此可作为东亚夏季风指标。5.主成分1(PC1,包含K2O、Al2O3、TFe2O3和Mg O)能稳定记录地表化学风化。6.当海平面低于-90m时,磁性矿物主要来源于红河的粗粒沉积物;而当海平面高于-90 m时,磁性矿物可能以细粒悬浮为主。因此,在高海平面时期(~32-36kyr BP和~0-15 kyr BP),高的磁化率(χlf)值对应加强的夏季风;而低海平面时期(15-32 kr BP)则截然相反。7.PC338岩芯的EM2、PC1和磁化率等指标能有效反映过去~36 kyr东亚夏季风强度。这些指标对LGM、Heinrich事件、B?lling-Aller?d、新仙女木事件等全球性的事件或阶段都有很好的记录,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可能包含全新世8.2 ka和10.3 ka冷事件的印记。8.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趋势与北半球30°日照辐射量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夏季风主要受到北半球夏季日照辐射的驱动。全新世适宜期(HO)出现在早全新世,说明日照辐射在早全新世对热带辐合带(ITCZ)有极强的驱动作用。另外,冷的气候事件具有全球一致性,可能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减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