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实性结节样早期肺腺癌临床及CT征象与EGFR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大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表现为亚实性结节(subsolid nodule,SSN)的早期肺腺癌临床、CT征象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探讨研究术前预测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可行性与独立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2例表现为SSN的早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影像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改变及CT征象指标进行记录及并分析在不同EGFR基因状态组间(突变组与野生组)的差异。临床资料记录内容主要为: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亚类型、组织学类型,EGFR基因突变位点;CT征象记录内容为:SSN病灶大小、结节分类、边缘CT征象如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瘤-肺界面等;内部CT征象如空气支气管征、血管异常改变、含气腔隙等。CT征象的分析由两名从事胸部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出现分歧时共同协商或请主任医师参与会诊达成共识。计量资料与EGFR突变相关性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与EGFR突变相关性分析选择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标准为P<0.05。EGFR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变量logistics回归模型并通过ROC曲线验证独立影响因素对EGFR突变的预测能力以及病灶大小鉴别EGFR突变的最佳临界值。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02例患者中,发生EGFR突变组137例(67.8%),EGFR野生组65例(32.2%),EGFR基因突变常见位点为21号外显子突变(62.0%)。单因素分析表明,从临床资料上看,EGFR突变好发于年龄<60(P=0.032)、女性(P=0.01)、无吸烟史(P<0.01)的浸润性肺腺癌(P<0.01)患者,CT征象方面,EGFR突变好发于较大的SSN病灶(P<0.01)、含有分叶征(P<0.01)、胸膜凹陷征(P<0.01)、含气腔隙(P<0.01)的肺腺癌患者中。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SSN病灶平均大小Dm=1.125cm是判断EGFR突变状态的最佳诊断阈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5%和58.5%。此外,患者出现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异常改变及其瘤-肺界面清晰与否在突变组与野生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OR=0.275,95%CI:0.090~0.840,P=0.024)、SSN病灶大小(OR=4.263,95%CI:1.820~9.982,P=0.001)、含气腔隙(OR=3.055,95%CI:1.266~7.372,P=0.013)是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吸烟史为非危险因素,而病灶大小与含气腔隙是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危险性因素。ROC显示,临床特征结合CT征象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3%、73.8%。此外,在发生EGFR突变的早期肺腺癌病灶中的含气腔隙多呈单发、直径小于5mm且为偏心分布的特点。结论:1.部分CT征象是有助于预测早期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的,其中SSN病灶大小为1.125cm时为判断EGFR基因发生突变的最佳阈值;此外,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和直径<5mm、单发、偏心分布的含气腔隙也是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重要CT征象。2.结合某些临床资料也有助于辅助预测EGFR基因突变,其中年龄、性别和吸烟史对预测EGFR基因突变贡献较大。总之,本研究从临床和CT征象两方面证明了有望通过无创性模式实现术前对SSN样早期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较准确的预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学位
交通工具智能化是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驾驶车辆的研究和普及能够极大地缓解因传统机动车辆数量急剧上升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车辆尾气造成的污染、道路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紧张以及交通事故等。在自动驾驶研究领域中,由于强化学习善于解决序贯决策问题,备受自动驾驶研究人员的青睐。本课题专注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优化,并依托于智能驾驶任务予以验证和对比分析。针对深度强化学习需要大量的探索试错导致学习效
学位
环境气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雷暴灾害。雷暴灾害作为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广泛的气象灾害之一,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历史的雷暴灾害数据,来发现气象数据中蕴含的潜在信息,并根据合适的气象因子进行准确的雷灾预测已然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目前,雷灾文本聚类方法仍然存在着由于聚类结果不可靠而导致无法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信息的问题;且
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产生海量的数据,如何高效且低成本的存储数据成为一项难题。由于DNA具有高密度和耐久性的特点,DNA存储成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DNA数据存储是将数据编码为DNA序列,再由DNA序列解码为数据的过程,是以DNA分子为信息载体进行数据存储的一种新型存储方式。DNA存储中数据的写入是将二进制信息通过编码规则转换成碱基序列,数据的读取由测序技术读取信息。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密切关注DN
在数据激增的今天,传统计算机在数据存储和运算速率等方面达到了极限。DNA计算机凭借体积小、运算量大、存储能力强的优势进入人们的视线。DNA计算作为DNA计算机中主要的运算方式,是一种以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解决复杂问题的新方法。DNA计算的研究为科研人员开发分子计算机奠定有力的基础,并为DNA智能计算机提供一条很好的实现途径。DNA计算的核心是分子杂交反应,而提高分子杂交的准确性需要高质量的DNA编码
目的:基于影像学及免疫组化参数,探讨双源双能量增强CT碘图相关参数预测纯磨玻璃样肺腺癌的浸润性及与MVD、Ki-67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并行胸部双源双能量增强CT扫描的43例患者共65个pGGNs病灶,分为两组:浸润前病变组和浸润性肺腺癌组。观察与研究内容:(1)分析CT平扫图像参数,包括pGGNs形态学特征和定量参数(长径、CT值);分析双能量CT碘图参数,分别在动、静脉期测
目的:探究纤维原样蛋白1(Fibrinogen like 1,FGL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筛选NSCLC转移风险和疗效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公共数据库预测:分析FGL1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无病生存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也随之而来。科技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伴随而来的还有信息安全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安全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实现信息的安全保护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纳米技术展现出了优良的特性,为新型纳米分子设备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利用这种强大的纳米技术来开发新型的分子信息安全保
燃油中硫化物燃烧后生成的硫氧化物是形成雾霾和酸雨的重要原因,因此燃油深度脱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萃取脱硫因具有条件温和、工艺相对简单和耗能低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脱硫技术之一。将热稳定性好、难挥发、无毒、无刺激的聚乙二醇作为萃取剂应用于燃油脱硫研究中,可以有效避免使用有毒、易挥发的有机萃取剂带来的问题。本论文以聚乙二醇-200(PEG-200)和聚乙二醇-400(PEG-400)为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