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诱导Csp2参与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sp2参与的交叉偶联反应是构筑化学键的常用方法,通过此类手段可以在药物分子、天然产物、有机功能材料等结构中引入有效的基团或片段,以修饰核心骨架结构,并达到改变药物活性、生物利用度及其功能等目的。传统的偶联反应通常依赖于过渡金属催化剂以及向底物分子中引入预活化基团诸如卤素、磺酸酯及有机金属等。底物的合成难度大、高毒性、热稳定性差、需要引入导向基团、需要高温等苛刻条件,因此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此类方法的应用。近年来,有机光化学作为一种温和且环境友好的有机合成手段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或药物分子。
  芳烃Csp2-H键和Csp2-F键的活化一直是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由于它们具有的键能高、键长短等特点,使得它们的活化成为成为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合成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本文在无导向基团存在的条件下,以富电子的萘酚、多氟芳烃和二氟烯烃为研究对象,在可见光诱导条件下,探索Csp2-H和Csp2-F的活化过程,研究芳烃-芳烃(Csp2-Csp2)、多氟芳烃-醚类化合物(Csp2-Csp3)、二氟芳基烯-巯基醇/酚(Csp2-S)的交叉偶联反应及其区域选择性问题,合成了一系列的含不饱和芳烃的联芳烃,多氟芳烃,单氟烯烃化合物。
  以2-萘酚/2-萘胺和二芳基胺及其衍生物为原料,Ir(dFCF3ppy)2bpyPF6为光催化剂,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实现了萘酚/萘胺和二芳基胺衍生物的分子间交叉偶联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的联芳基胺化合物。该反应一步合成了具有联萘酚和联萘胺类结构的化合物。经自由基捕捉实验和荧光淬灭实验确定该反应为双自由基参与的还原淬灭过程。该策略创新地拓宽了底物的适用范围,避免了传统方法中高温、强氧化剂及向底物中预先引入活化基团苛刻和繁琐的反应条件。
  以多氟芳烃为反应原料,Ir(dFppy)2(bpy)PF6为光催化剂,奎宁环为氢原子转移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实现了多氟芳烃和醚类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的α-多氟芳基醚/胺。氘代实验证明了氢原子淬取过程为决速步骤;荧光淬灭实验和实验数据则表明该反应是双自由基参与的交叉偶联过程。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效率高等特点,同时也避免了高温、过氧化物及反应底物需导向基团等苛刻反应条件,为合成α-多氟芳基醚类化合物和α-多氟芳基胺类化合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以二氟芳基乙烯和硫醇为反应原料,Ir(dFCF3ppy)2dtbpyPF6为光催化剂,在可见光诱导条件下实现了二氟芳基乙烯和硫酚/硫醇的交叉偶联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的巯基单氟芳基乙烯类化合物。初步机理研究(自由基捕捉实验和对照实验)表明该反应是一个自由基加成-消除过程。该策略广泛适用于芳基硫酚、烷基硫醇和芳基二氟烯烃类化合物,在天然产物去氢胆酸及薯蓣皂素衍生物的合成应用进一步表明该方法具有潜在的合成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有机电化学是一种绿色的合成方法。它采用电子作为氧化还原试剂,避免使用额外的化学氧化还原试剂,减少了环境污染。另外,电化学反应条件温和,通常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因其具有绿色温和的优点,有机电化学在近期被越来越多的合成化学家关注。含硫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物、天然产物以及功能材料之中,此外,它们也是重要的合成中间体。通过氧化碳氢键使其直接与硫试剂(如:硫醇、硫醚、亚磺酸钠、磺酰肼等)偶联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构建
学位
气溶胶(aerosol)是指由固体或液体小颗粒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颗粒物粒径范围在几纳米到上百微米,广泛分布于我们周围的大气中。在大气化学中,气溶胶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所以一直是大气化学中重要的富集、反应、和扩散场所。气溶胶生物源有机物是重要的气溶胶组成成分,能深刻改变气溶胶的光吸收和光学性能、吸湿性、极性和毒性。在气溶胶化学中,以前仅仅认为气溶胶只是气相物质的聚集地,大
学位
电有机合成利用电子这一“清洁”的试剂替代传统的氧化剂或者还原剂,有效减少了常规合成方法中化学试剂所产生的废物,是一种公认的绿色合成手段。电有机合成技术可分为直接电合成和间接电合成:前者通过反应底物或者中间体在电极上直接得失电子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后者则是利用电催化剂在电极上发生电子转移生成稳定的中间体,进而对反应物质进行氧化还原。由于电有机合成条件温和,选择性高,绿色可持续,因此,近几年来,电有机合
学位
含氮分子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制剂和功能材料中,这促使科学家们不断地致力于开发高效的胺化方法。C-H键胺化策略可以直接胺化烃类底物而无需预制备活性基团,为含氮分子(特别是含氮杂环)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本论文通过Cu/O_2催化体系下单电子氧化介导的C–H键串联胺化策略,以二芳胺和不同的亲核试剂(包括无保护基团的伯胺,仲胺,1,3-二羰基化合物以及吲哚类化合物)作为反应底物,探索C–H键胺化
学位
在理论化学中,化学家从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化合物的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这样的图称为分子图.所谓的拓扑指数是从分子图到实数集合的一个映射.为描述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药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等等,理论化学家和数学家提出了诸多的拓扑指数并进行深入研究.2018年,Doslic等人引入图G的Mostar指数Mo(G),定义为:Mo(G)=(?)|nu-nv|,其中n
学位
分子中的原子,化学键和原子电荷都是化学的重要和基本的概念,对其的研究和探讨颇受重视。量子化学拓扑(QCT)是理论化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它使用动力系统的数学语言,探讨与分子有关的标量场,进而分割和表征化学体系的性质。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Kohn–Sham单电子作用势(KSpot)作为标量函数,提出和建立KSpot的QCT理论,即KSpot QCT。首次探讨了分子的KSpot及KS力的空间
学位
基于三嗪多羧酸配体构建的金属有机骨架(MOFs)因其具有可设计性和可调控性,以及丰富多样的拓扑结构等优势,近年来,在荧光传感、气体的吸附与分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光电性能、药物传输等众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选用对称性较高的三嗪三羧酸配体H3TATAB、三嗪六羧酸配体H_6TDPAT和柔性三嗪六羧酸配体H6TTHA设计并构筑了 19个具有新颖结构排列和有趣拓扑结构的MOFs,对其形成条件
学位
高性能光催化材料的开发一直是光催化技术的研究热点。聚噻吩类半导体因其结构灵活多变、低成本、耐化学腐蚀、稳定性强、易合成和独特的光电化学性质,已与很多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形成异质结光催化剂,并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本论文旨在设计和开发新型的聚噻吩类共轭聚合物,通过修饰不同的官能团,调控聚合物的禁带宽度,延长π-π共轭效应,分别与TiO_2和g-C_3N_4复合,构建全新的聚噻吩类半导体复合光催
学位
近年来,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半导体光催化技术以其节能廉价、反应条件温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处理手段。然而,开发一种高效的、稳定的、可实用化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在光催化过程中,催化剂大都具有较低的载流子迁移速率和较高的复合几率而导致的。因此,在满足了半导体光催化反应所需的热力学前提下,如何改善催化剂光生载流子的动力学
对有序介孔二氧化硅进行有机官能团功能化修饰是实现有序介孔二氧化硅作为多相催化材料或作为载体均匀负载小尺寸金属纳米粒子的一种常用手段。通常,介孔二氧化硅功能化的实现主要通过后负载或共缩聚的方法将有机官能团嫁接到介孔二氧化硅的孔道内。研究表明,采用此法引入的有机官能团会造成介孔孔道的部分阻塞,影响反应的传质过程,造成有机官能团活性位点的可接近性降低。为了有效提高介孔二氧化硅材料中有机官能团的可接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