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红楼梦》中王熙凤语言特色的翻译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其中,王熙凤是作者塑造的最丰满生动的一个艺术典型.在全书一百二十回中,王熙凤出场达到八十六回,而且王熙凤的言语几乎时时刻刻与王熙凤同在.凡是有王熙凤出场的地方,作者几乎总是把她推到舞台口上,置于言语交际的中心,将它的言语作了精彩而淋漓尽致的表现,突出了她那个性化的语言表现特征.该文要探讨的就是《红楼梦》翻译中对王熙凤语言特色把握的问题,探讨的对象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英译本和中国学者杨宪益夫妇的英文全译本为主.该文分析原作时,曾运用文学、语言学的知识;评价译文得失,则主要运用西方翻译理论.探讨该问题有几层意义:一、可以深入了解翻译与语言的关系,尤其是人物语言特色翻译的问题.二、撇开印象式的翻译批评,把评论建立在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三、检讨《红楼梦》英译得失,从中吸取翻译经验.全文除去引论部分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介绍翻译与语义学,句法学和言语行为三方面的联系.第二部分首先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再选出王熙凤出场的两个典型情节,通过对其中句型和重点词汇的分析来说明其性格特点在言语中的表现,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第三部分仅以言语主体为观点,从言语个性化角度对王熙凤言语交际行为中的主体表现特征及其与语用模式特征作一些探讨,以此说明其言语特色,及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归纳和总结.
其他文献
日本人在其言语生活中,广泛使用否定表达.说起日语中的"否定表达",学习日语的外国人首先想到的是"ス"和"ナィ",对于"否定"的含义,也是简单地理解为"与肯定是相反的".该稿由以
中部槽是刮板输送机的机身和物料承载机构,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刮板输送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该文从结构形式、材料、加工工艺、耐磨处理、价值工程及优化设计方面对中部槽的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尤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际不断增加,日益显得重要.研究表明,外语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收录了从古坟时代到奈良时代四百年间的四千五百多首和歌,日本有很多学者从事万叶研究,研究主题主要有《万叶集》的歌体、歌风、歌人、修辞
隐喻历来是语言学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从传统的修辞学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仅仅涉及了隐喻的表层问题,而从认知科学的层面对隐喻的研究才最终揭示了隐喻的工作机制。
针对一类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控制器设计问题,根据广义模糊双曲正切模型的万能逼近性质,提出一种带有可调参数的广义模糊双曲正切模型的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的优点
二十世纪早期,悲观主义和幻灭感弥漫着战后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信心,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让人们深深体会到人类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宇宙中的渺小无助.上
针对已有的遥感影像匹配方法难以同时满足高精度、可靠性和高效率要求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块策略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快速匹配方法。首先对两幅待匹配影像进行分块,根据
百年语言教学史就是一部百年"方法"史.新方法不断涌现,又不断消失,频繁更新.关于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改革和研究一直被教育界所关注.但过去二、三十年对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
介绍了新型装配式链轮的基本结构、特点、适用场合、链轮材料及应用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