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实”是文学批评和文本分析中常用的概念,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对学生提到的写作手法、艺术效果和篇章结构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个概念被当作意义自明的词汇讲授给学生,对它的涵义、用法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差异却没有进行分析辨别,这导致了“虚实”的概念人人会说,人人自以为明白,却很少有人说明它究竟何指的状况。笔者认为,虚实既可以指文学写作中“以虚写实”、“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又可以指文学鉴赏中“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效果,同时还可以指文本篇章“虚实参差”、“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虚实既是含蕴无限、立象尽意的诗性之美,又是要言不烦、笔墨省俭的谋篇之法。之所以能把这些不同语境下的用法统一于“虚实”概念之下,是基于它们都体现着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性、虚构性、含蓄性和想象性的共识,反映了人们在文学反映现实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惯例意识。可以说,虚实就是文学作品在形象、情节、结构和意蕴等方面呈现出的主次关系,它是文学的审美性和情理感在文学作品各个方面的表现。“虚实”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蕴含的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心理模式,对历代文学的创作和接受都有深远的影响。其理论源出于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也与佛学禅宗的“空”“境界”等观念密切相关。魏晋以后,“虚实”的观念在文学艺术领域被普遍接受,其理论得到空前发展。站在今天的理论视野上看,我们发现文学上的“虚实相生”既可以归为方法论的问题,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审美特征论的问题;“虚实”的观念已经由方法扩展到包括主体创作、欣赏和文本结构性特征的整个文学活动领域;因此,领悟文学中形形色色的“虚实”问题,对于掌握文学常识、夯实文学基础、提高写作和鉴赏水平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对“虚实”概念的分析着眼于文学欣赏效果意义上的“虚实”内涵,即与“意境”概念密切相关的“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文学观念,同时也兼及对文学写作和文本结构方面主次详略问题的分析,并揭示这些观念的内在统一性。在国外文学理论中,“虚实”并未作为一个范畴被提出来,但其中包含有不少体现着“虚实”审美效果、结构特点和创作方法的思想,本文也有所提及。本文共有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虚实”概念、内涵进行探析,从写作手法和阅读欣赏的角度分析“虚实”内涵,梳理文学作品中有关“虚实”的理论渊源以及西方有关“虚实”的理论观点。第二章主要以抒情类文学作品和叙事类文学作品为例分析抒情类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之虚实以及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的详略之虚实以及对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特点的教学分析,运用了大量的高中语文教学实例对意境“虚实相生”五个方面的审美特点加以分析概括。第三章主要是回归到教学实际,分析了古代诗歌意境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方法进行探究。总之,文学赏析中的“虚实”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从应试还是从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角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诗歌鉴赏中虚实作为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虚实相生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之一的理解尚且存在许多的困惑,因此,正确引学生鉴赏诗歌意境“虚实”之美显得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