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重大传染病在全球频发。从2003年的非典(SARS)疫情,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至2019年12月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的爆发给我国人民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尤其对高敏感度的旅游业冲击巨大。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自2019年12月起至2020年2月,旅游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至2020年2月底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旅游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重大传染病在全球频发。从2003年的非典(SARS)疫情,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至2019年12月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的爆发给我国人民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尤其对高敏感度的旅游业冲击巨大。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自2019年12月起至2020年2月,旅游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至2020年2月底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旅游业复苏的利好政策,使旅游业开始逐渐回温。旅游业的复苏与旅游消费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重大疫情的情境下,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动机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哪些与疫情相关的动机因素会影响旅游消费者最终的行为决策?在旅游决策之前,旅游消费者信息获取的行为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信息在旅游消费者的风险应对行为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哪些因素会影响旅游消费者的风险应对行为?这些都是本研究试图解释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学术界鲜有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重大安全事件情境下旅游消费者行为决策和风险应对行为的系统研究。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对旅游业是机遇也是挑战,急需决策与风险管控的科学依据。本文试图从新冠疫情出发,采用实证调研,探究旅游消费者动机、旅游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旅游消费者的风险应对行为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疫情后旅游消费者的动机以及行为意向研究。考虑以往已有很多学者对旅游消费者常规推力、拉力动机进行过充分研究,本次只选取了与疫情相关的动机因素进行研究。本研究基于推拉理论和消费者随机访谈,设计并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在对旅游消费者推力动机公因子提取时,通过问卷和因子分析,明确了疫情后旅游消费者最关注的推力因素是社会交往、自我提升和生命教育;旅游消费者拉力动机中,旅游安全因素比以往更受人关注,其他方面与以往研究差别不大;在阻力研究中发现旅游消费者对疫情的风险感知上升到了最重要的位置。通过回归分析,疫情后旅游消费者的推力和拉力因素都与其行为意向呈显著正相关,而虽然旅游消费者在疫情后拥有较高的风险感知,但并未因此而减弱其决定旅游的行为意向。其次,对疫情后旅游消费者的搜寻行为进行研究。本研究从旅游消费者疫情风险感知视角,通过风险信息加工模型(RISP),结合新冠疫情的情境,构建了疫情后旅游消费者信息搜寻模型。该模型假设疫情后的旅游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结合风险感知因素,激发对疫情相关信息的需求,疫情信息需求又致使其产生了信息搜寻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疫情的风险感知也会直接对其信息搜寻产生影响,信息搜寻的结果最终决定了旅游消费者行为意向。本部分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数据结论,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对疫情后旅游消费者的风险应对行为进行研究。本部分内容将推拉理论,启发信息处理模型(HSM)和防护性行为决策模型(PAMD)相结合,充分考虑疫情情境,构建出全新的疫情后旅游消费者风险应对行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验证模型提出的假设,得出结论:新冠疫情后旅游消费者的推力和拉力动机会直接影响其信息搜寻行为,相比于只是简单接受的启发式信息处理模式的旅游消费者,对信息经过较为充分分析研究处理的系统式信息处理模式的消费者,在风险应对行为上要更为全面周到。旅游消费者的疫情风险感知也会直接影响其风险应对行为的选择。本研究主要创新点有:第一: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情境下使用推拉理论研究旅游消费者动机。推力的动机上充分考虑疫情的影响,将旅游消费者内在动机细化并加以提炼,区别于常规情境下的旅游消费者动机;在旅游消费者阻力动机的研究时,也充分考虑了疫情情境,将由疫情带来的风险感知因素采纳入内,并通过数据研究发现风险感知阻力是疫情后旅游消费者最为重视的阻力因素;第二:本研究将推拉理论、防护性行为模型和启发信息处理模型相结合,建构了一个全新的疫情后旅游消费者风险应对模型。通过模型探讨了疫情后旅游消费者从动机开始,到搜寻行为,信息处理行为最后采取的风险应对行为的过程,以及风险感知因素和人口统计特征在其中的影响作用,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旅游消费者信息处理情况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风险应对行为。这对动机理论、防护行为学、信息学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丰富了推拉动机理论、防护性行为模型和启发信息处理模型的应用。本研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第一:在重大疫情后,帮助旅游消费者更全面的了解自身需求动机,对旅游消费者旅行前准备工作提出建议,对完善旅游消费者的风险应对行为提出建议;第二:从旅游消费者安全角度给景区管理者提供策略建议,引导景区管理者更好的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服务;第三: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重大疫情旅游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物联网弱终端追求对“万物”的普遍覆盖,多面向广泛环境感知、工业控制等应用场景,部署规模大,数量多,其设计和优化方向趋向于轻量化、低成本和低功耗,同时还要保持适当的性能以满足应用需要。然而,当前物联网弱终端的功耗优化中,由通信所导致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在通信原理及对应的通信芯片架构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仅依赖芯片集成电路工艺的进步,通信功耗难以实现显著的降低。而通信功耗在弱终端的总功耗中占绝大部分,如果
研究背景和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也称肾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20年预计新诊断肾脏及肾盂肿瘤73750例,约占总体癌症诊断的4%。根治性手术是早期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由于早期肾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患者往往会错过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多达30%的肾癌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就已经发生了转移。目前,早期肾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可达93%,
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多卡因在抽脂术中的安全和效果,并研究大范围吸脂(≥30%体表面积)结合分次注射抽吸中利多卡因的药代动力学,从利多卡因毒性探讨大范围吸脂的安全性;系统性评价吸脂手术中液体管理的影响因素,并评估在大范围吸脂结合分次注射抽吸中经改良的液体管理方案的效果,从液体管理探讨大范围吸脂的安全性。研究方法:1 通过检索PubMed等数据库及手工检索有关利多卡因和脂肪抽吸文献。对纳入研究做质量评价
二氧化碳(CO2)红外气体传感器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的发展,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移动终端飞速发展的需求牵引下,对CO2红外气体传感器提出了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的新要求。因此,研制微型化红外气体传感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红外气体敏感机理提出微型
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颅脑原发性肿瘤的40%~50%,年发病率为3~8人/10万人。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重新构建胶质瘤的分型,将分子表型整合组织病理作为诊断标准。这是首次将分子变异纳入诊断金标准,也是癌症领域的一次变革。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s,GBM))发病率最高,约占星形细胞瘤的75%。其生长速度快,70%~80%未治疗患者病程在3
由摩尔定律所预示的微电子的发展逼近极限,光子技术或者光电子技术则被认为是一种有望进一步提升信息器件性能的关键技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集成度、高速、高效率的光电器件的需求愈发迫切。高集成度的要求促进了器件小型化的发展,但小型化将带来光与器件材料结构作用不充分的负面影响,导致器件效率下降,这个矛盾制约了传统光电器件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微纳光子学迅速发展,基于微纳光学结构
研究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来源于血浆细胞的恶性血液病,是世界第二大血液肿瘤,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发病率都在逐渐增加。尽管MM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地提高,但常规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目前仍无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正成为研究热点。MicroRNAs(miRNAs)是进化上保守的短的非编码RNA,其长度为19-25个核
第一部分:EGFR-TKI联合肺部病灶SBRT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研究背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方法,但终究会产生耐药性。由于
在茎尖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中,CLV3-WUS反馈调节机制精准地维持着分生组织中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之间的平衡。细胞核内的转录因子WUS促进干细胞标记基因CLV3的表达,维持干细胞特性;而CLV3的表达抑制WUS的转录水平,促进干细胞分化,控制着茎尖分生组织中干细胞的数目。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黄瓜心皮数是由CsCLAVATA3基因控制的简单质量性状。本试验旨
目的:肺癌是全世界范围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患者数目庞大、生存期短都是它的主要特点。谈及病因,肺癌的发生与个人不良生活习惯、外界环境情况、基因遗传等因素有关。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肺癌的细胞毒性治疗还没有有效的选择,进入21世纪,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带来了重大的突破,接下来又出现了MET抑制剂、针对基因突变、分子靶向治疗等相关药物选择。尽管目前药物的选择相对成熟,但肿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