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X1通过mTOR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迁移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b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是全世界范围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患者数目庞大、生存期短都是它的主要特点。谈及病因,肺癌的发生与个人不良生活习惯、外界环境情况、基因遗传等因素有关。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肺癌的细胞毒性治疗还没有有效的选择,进入21世纪,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带来了重大的突破,接下来又出现了MET抑制剂、针对基因突变、分子靶向治疗等相关药物选择。尽管目前药物的选择相对成熟,但肿瘤的发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想要实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明确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分外重要。RUNX,属于后生动物转录因子家族,具有转录因子活性,参与调控生长发育的分化、凋亡、增殖等过程。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也作为重要的成员参与其中。RUNX家族由RUNX1、RUNX2、RUNX3共三位成员组成,它们拥有相同的runt结构域(RD),可以与靶基因的启动子相结合,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激活或抑制。RUNX1是第一个被确认为在约10%的AML患者中t(8;21)易位断点处的基因,与AML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在造血细胞中,RUNX1可以影响细胞周期的进程,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蛋白D2/D3、CDK抑制剂P21、凋亡相关基因Bcl-2、造血生长因子和/或它们的受体的表达。在胶质母细胞瘤母细胞中,RUNX1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作用诱导MMPs、VEGFA的表达促进细胞转移、侵袭和血管生成。但RUNX1是否参与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尚未明确,于是我们检索了在线数据库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RUNX1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因此本研究旨在于探讨RUNX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挥的作用及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数据库信息检索与分析:通过检索GEPIA、UALCAN在线数据库、Kaplan-Meier数据库,评估RUNX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癌症分期、淋巴结转移、疾病预后的相关性;通过检索KEGG、Bio Carta数据库发掘RUNX1与通路的相关性。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肺癌组织芯片进行RUNX1染色,其中包括58对肺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52对肺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染色主要选择了柠檬酸钠高温高压抗原修复和DAB显色。根据双盲的原则,由两名研究人员对染色强度和染色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评估。染色强度分为四个等级:0(未表达),1(弱表达),2(中度表达),3(强表达)。染色面积的百分比分为五个等级:0(0%),1(1%-25%),2(26%-50%),3(51%-75%),4(76%-100%)。染色强度和染色面积相乘结果范围为0–12分,评分≥6分提示RUNX1高表达,<6分提示RUNX1低表达或不表达。3.细胞培养:用DMEM培养基培养正常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HBE;用RPMI1640培养基培养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H1299、H1975、H292;用MEM培养基培养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SK-MES-1。培养基胎牛血清的浓度均为10%,共同培养于含有5%二氧化碳的37℃孵育箱中。4.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提前一天将一定数量的细胞接种于24孔细胞培养板的爬片上培养。第二天,首先通过滤过的PBS清洗3次,每次5分钟,细胞固定液固定15分钟,0.5%Triton X-100透膜打孔15分钟,3%BSA封闭1.5小时,最后一抗孵育过夜。第三天,首先通过滤过的PBS清洗,荧光二抗避光、室温孵育2小时,DAPI染核10分钟,用防淬灭封片剂进行封片,最后显微镜留图。5.细胞转染、干扰、通路抑制剂和稳转细胞系的构建:根据说明书的使用方法,使用Lipofectamine 3000转染、干扰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本实验选择A549和H1299细胞系进行转染;选择SK-MES-1和H1299细胞系进行干扰,分别于48小时、72小时后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的转染、干扰效率。雷帕霉素(Rapamycin)是mTOR通路抑制剂,在A549、H1299细胞转染24小时后,将100 n M的雷帕霉素加入细胞中培养24小时后进行后续实验。在H1299细胞转染24小时后加入G418进行稳定筛选,稳定筛选培养4周后,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转染效率,稳定转染细胞系构建成功。6.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将细胞清洗晾干后加入细胞裂解液低温裂解,配置等质量蛋白样品(40μg)。首先用10%SDS-PAGE分离蛋白,再转移到PVDF膜上,然后用5%脱脂奶粉室温摇床封闭1小时后裁膜,最后4℃抗体孵育过夜。第二天,TTBS洗膜20分钟,并在室温条件下摇床孵育二抗1小时。然后加入发光液检测蛋白水平,最后用Image J软件来定量评估每个条带的灰度值。7.CCK8增殖实验:2500个细胞/孔铺于96孔板中,铺成5板,连续孵育5天。每天一板每孔加入10μL CCK8试剂,铝箔纸包裹避光孵育2小时后使用酶标仪检测每孔的OD值,设置酶标仪的波长为450 nm。8.集落形成实验:800个细胞/孔铺于6孔板中,在37℃、5%二氧化碳孵育箱中孵育10-15天后PBS洗3次,细胞固定液固定后结晶紫染色,最后用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成像系统拍照计数。9.Transwell实验:将约40000个细胞加入到含有2%胎牛血清的培养基的上室中,再将小室坐到24孔细胞培养板中,底层为20%FBS,于含有5%二氧化碳的37℃恒温孵育箱中培养约22小时后收取。PBS洗细胞,细胞固定液固定后结晶紫染色,最后用显微镜留图、计数。10.划痕实验:当细胞密度长至90%左右时,改为含有1%丝裂霉素的无血清培养基,于37℃孵育箱中孵育2小时,此后用200μl枪头在6孔细胞培养板底部划“井”字,再用PBS缓慢清洗细胞,充分洗去漂浮的细胞,加入10%FBS培养,然后在相同的时间用显微镜拍照取图。11.RT-qPCR实验:使用Trizol法提取细胞的总RNA,然后根据试剂盒的说明进行反转录、q PCR实验。实验结果以GAPDH作为对照,计算目的基因的2-ΔΔCt数值,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12.裸鼠体内成瘤实验:将稳定转染的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配成细胞悬液,注射于每只裸鼠右侧腋下皮下。每份细胞悬液体积为200μl,含有10~7个细胞。无菌培养28天后,使用颈椎脱臼法处死裸鼠,解剖取瘤、测量瘤体大小、瘤体拍照留图。13.ChIP实验、琼脂糖凝胶电泳:待10 cm细胞培养皿中细胞长满后按照试剂盒的步骤逐步实验,最后得到纯化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用2%的琼脂糖凝胶分离Ch IP后得到的DNA样品,恒压电场条件下进行凝胶电泳,结束后通过凝胶成像系统拍照、留图。14.统计学分析:使用Graph Pad prism 8.0版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每组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D)代表,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组间的比较,所有实验在相同条件下独立重复三次。RUNX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检索GEPIA和UALCAN数据库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中RUNX1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且与肺癌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检索Kaplan-Meier数据库发现RUNX1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接下来完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提示RUNX1表达与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数据库结果相一致。2.过表达RUNX1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迁移能力,敲减RUNX1的表达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证实RUNX1表达上调促进相关功能蛋白的表达,反之亦然。3.数据库预测RUNX1与mTOR通路相关,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RT-q PCR实验证实上调RUNX1的表达促进mTOR发生磷酸化,且mTOR的m RNA水平上升;Ch IP实验结果提示RUNX1可以直接调控mTOR转录。4.加入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RUNX1对细胞增殖、迁移的促进作用减弱;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证实,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RUNX1对相关功能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减弱。5.RUNX1敲减后PD-L1的蛋白和m RNA水平下降;RUNX1过表达可以升高PD-L1的蛋白和m RNA水平;加入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RUNX1对PD-L1表达的促进作用减弱。6.裸鼠成瘤实验中,RUNX1稳定转染组瘤体体积、生长速度高于对照组;瘤体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证实RUNX1过表达促进mTOR磷酸化。结论:1.RUNX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有关;2.RUNX1通过激活mTOR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迁移;3.RUNX1调控mTOR/PD-L1轴的表达;4.RUNX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起促癌作用。
其他文献
自2011年高石1井钻获高产测试气流以来,高石梯地区灯影组气藏已经历了近10年的勘探开发,但目前仍然存在优质储层响应特征不明确、储层预测结果与钻探效果不匹配等问题。因此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含硅质云岩岩石物理建模研究、AVO正演模拟研究及有效储层预测方法研究。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储层基础地质特征,对研究区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在此之上分析了储层的宏观展布规律;然后在优化处理地
物联网弱终端追求对“万物”的普遍覆盖,多面向广泛环境感知、工业控制等应用场景,部署规模大,数量多,其设计和优化方向趋向于轻量化、低成本和低功耗,同时还要保持适当的性能以满足应用需要。然而,当前物联网弱终端的功耗优化中,由通信所导致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在通信原理及对应的通信芯片架构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仅依赖芯片集成电路工艺的进步,通信功耗难以实现显著的降低。而通信功耗在弱终端的总功耗中占绝大部分,如果
研究背景和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也称肾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20年预计新诊断肾脏及肾盂肿瘤73750例,约占总体癌症诊断的4%。根治性手术是早期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由于早期肾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患者往往会错过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多达30%的肾癌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就已经发生了转移。目前,早期肾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可达93%,
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多卡因在抽脂术中的安全和效果,并研究大范围吸脂(≥30%体表面积)结合分次注射抽吸中利多卡因的药代动力学,从利多卡因毒性探讨大范围吸脂的安全性;系统性评价吸脂手术中液体管理的影响因素,并评估在大范围吸脂结合分次注射抽吸中经改良的液体管理方案的效果,从液体管理探讨大范围吸脂的安全性。研究方法:1 通过检索PubMed等数据库及手工检索有关利多卡因和脂肪抽吸文献。对纳入研究做质量评价
二氧化碳(CO2)红外气体传感器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的发展,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移动终端飞速发展的需求牵引下,对CO2红外气体传感器提出了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的新要求。因此,研制微型化红外气体传感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红外气体敏感机理提出微型
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颅脑原发性肿瘤的40%~50%,年发病率为3~8人/10万人。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重新构建胶质瘤的分型,将分子表型整合组织病理作为诊断标准。这是首次将分子变异纳入诊断金标准,也是癌症领域的一次变革。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s,GBM))发病率最高,约占星形细胞瘤的75%。其生长速度快,70%~80%未治疗患者病程在3
由摩尔定律所预示的微电子的发展逼近极限,光子技术或者光电子技术则被认为是一种有望进一步提升信息器件性能的关键技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集成度、高速、高效率的光电器件的需求愈发迫切。高集成度的要求促进了器件小型化的发展,但小型化将带来光与器件材料结构作用不充分的负面影响,导致器件效率下降,这个矛盾制约了传统光电器件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微纳光子学迅速发展,基于微纳光学结构
研究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来源于血浆细胞的恶性血液病,是世界第二大血液肿瘤,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发病率都在逐渐增加。尽管MM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地提高,但常规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目前仍无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正成为研究热点。MicroRNAs(miRNAs)是进化上保守的短的非编码RNA,其长度为19-25个核
第一部分:EGFR-TKI联合肺部病灶SBRT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研究背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方法,但终究会产生耐药性。由于
在茎尖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中,CLV3-WUS反馈调节机制精准地维持着分生组织中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之间的平衡。细胞核内的转录因子WUS促进干细胞标记基因CLV3的表达,维持干细胞特性;而CLV3的表达抑制WUS的转录水平,促进干细胞分化,控制着茎尖分生组织中干细胞的数目。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黄瓜心皮数是由CsCLAVATA3基因控制的简单质量性状。本试验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