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深部电刺激前岛叶在药物成瘾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w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持续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双侧前岛叶对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戒断后复发和消退的影响目的岛叶是内感受中枢,也是药物成瘾神经环路的一个关键底物。脑深部电刺激(DBS)是调节特定脑区神经元活性的一种可逆、微创伤神经外科措施,已逐渐成为难治性神经精神类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最近研究表明,操控岛叶活性在治疗药物成瘾方面显示了很有希望的前景,DBS是一种很有效的神经调控技术。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持续高频DBS双侧前岛叶在吗啡成瘾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大鼠经过8天的药物匹配训练,建立了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10mg/Kg,两天1次,共4次),接着于双侧前岛叶植入DBS装置,术后恢复5天。在戒断阶段前14天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HF-DBS)(130Hz,150μA,90μs),戒断阶段第16天、第30天和40天进行CPP测试。在消退阶段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130Hz,150μA,90μs)。消退阶段第5天进行CPP测试。在完全消退后,通过吗啡点燃剂量(2 mg/kg)注射恢复吗啡位置偏爱并立即行CPP测试。结果在戒断阶段第30天,持续高频DBS显著降低了吗啡-位置偏爱的表达,而停止电刺激10天后在戒断阶段第40天恢复了吗啡-位置偏爱。在吗啡CPP消退期,持续高频DBS加快促进吗啡位置偏爱完全消退并且阻止了吗啡点燃诱导的吗啡位置偏爱复发。前岛叶持续高频DBS对运动活动能力及自然奖赏没有影响,对新物体识别记忆无明显损害也不引起焦虑。结论双侧前岛叶持续高频DBS有效缓解了药物戒断15天后吗啡成瘾样行为的复发,而停止DBS后,治疗效应减弱。同时双侧前岛叶持续高频DBS促进吗啡偏爱的消退,并阻止药物点燃诱导的吗啡寻求行为的恢复。这些发现为治疗难治性药物成瘾探索新靶区和DBS作为一种有希望的潜在干预措施提供了实验证据。第二部分脑深部电刺激吗啡成瘾大鼠前岛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差异差蛋白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目的吗啡依赖或成瘾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传统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脑深部电刺激(DBS)逐渐成为治疗药物成瘾最有潜力的一种新方法。鉴于使用吗啡可导致成瘾相关脑区或核团的神经适应性和蛋白质组学改变,本研究旨在对吗啡成瘾戒断后岛叶及DBS干预岛叶治疗的蛋白质组学及相关蛋白进行探索。方法在本研究中,大鼠接受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训练,并分为吗啡组及吗啡-DBS组(双侧前岛叶植入DBS电极,恢复5天)。盐水组只接受生理盐水给药并进行CPP训练。这些大鼠戒除吗啡14天,在戒断阶段吗啡-DBS组进行了慢性持续高频电刺激。戒断停药后第15天,所有动物均进行CPP测试,并使用iTRAQ与2D-LC MS/MS结合技术对大鼠前岛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挑选部分蛋白通过平行反应监测(PRM)进行验证。结果8天交替注射吗啡诱导了吗啡CPP表达并且慢性持续高频DBS可防止吗啡偏爱的复发。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575个蛋白质。与盐水组前岛叶相比,吗啡组有14个蛋白表达下调,3个蛋白上调了其表达。DBS组与吗啡组相比,有118个蛋白表达增加,87个蛋白表达减少。基于GO富集的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蛋白质代谢过程、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钙介导信号通路、神经递质转运、多巴胺能突触、m TOR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与成瘾动物模型中与吗啡成瘾和高频DBS治疗相关的蛋白质组学变化的全面分析,发现了前岛叶可能与吗啡成瘾有关的分子机制中的几种蛋白质和细胞信号通路,这有助于岛叶参与药物成瘾及DBS在治疗药物成瘾方面的理解和进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探究岛叶催产素对SCN1A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社会交往行为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自闭症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动物实验的依据。方法1.使用DNA基因鉴定技术对F1代小鼠进行基因分型。2.使用小鼠三箱交互试验及旷场试验,验证SCN1A KO杂合子小鼠是否存在社会交往障碍及焦虑样行为。3.实验动物依据拟注射的不同的药物,对SCN1A KO杂合子和其同窝野生型小鼠(WT)随机化分组:生理盐水(NS)同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斑块破裂引发大部分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从而产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及经济发展的巨大负担。巨噬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巨噬细胞能吞噬沉积在血管内膜的脂质及其他坏死物质。巨噬细胞的凋亡无论是在斑块形成期还是在斑块进展期都发挥重要作用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斑块坏死核心的发展与斑块内巨噬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故对巨噬细胞凋亡的调控对动脉粥样硬化
该博士学位论文由两部分工作组成。第一部分为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研究。第二部分为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第一部分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研究目的分析影响脑胶质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脑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46例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脑胶质瘤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相关资料;手术切除的程度;放疗、放疗剂量、化疗、化疗剂量;分子标志物EMA、Vimen
目的1、建立退变性腰椎侧凸(DLS)仿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2、利用已建立的模型,模拟并建立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OLIF)及其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手术模型,比较各模型的稳定性及可行性,为临床提供力学依据。3、随访OLIF结合不同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病例,对比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结果等进一步进行临床验证,为寻求更合理的手术方案。方法1、获取一名DLS患者的腰椎CT数据,利用mimic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