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平均信号强度值在量化评价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术后愈合情况中的作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s656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MRI平均信号强度值(M)的变化在评价半月修复术后半月板愈合状态中的作用。方法:1.正常组选10名健康志愿者(无膝关节疼痛、外伤、疾病、退变等),年龄15-40岁,男5人,女5人,行双膝关节1.5T MRI(西门子,MAGNETOM ESSENZA)检查,共获得40个半月板影像(内外侧半月板各20个)。在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上分别测量内外侧半月板体部和后角所对应的MRI信号值。2.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的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6-40岁,平均随访12个月。按照Barrett标准分为临床愈合组和临床未愈合组,将对侧未损伤的半月板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半月板撕裂处术前(损伤组)术后的MRI信号值,和对侧未损伤半月板相应部位的MRI信号值。分别比较:1)正常组男女、半月板体部后角平均信号值;2)临床愈合组和临床未愈合组术前、术后MRI平均信号值;3)临床愈合组、临床未愈合组、对照组和正常组术后平均信号值;4)比较损伤组与临床愈合组MRI平均信号强度值差值(ΔM)与损伤组与临床未愈合组MRI信号强度值差值(ΔM1);5)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分析;6)对42例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Lyshlom评分。结果:1.正常组男女、半月板体部后角平均信号值无差异2.临床愈合组与损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未愈合组与损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愈合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愈合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未愈合组与正常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未愈合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4.损伤组与临床愈合组MRI平均信号强度值差值(ΔM)为172.56±53.75;损伤组与临床未愈合组MRI平均信号强度值差值(ΔM1)为87.50±57.95;ΔM与ΔM1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测量数据可靠性,ICC=0.89。6.Lyshlom术前评分由46.4±4.2分上升至术后86.4±7.86分(P=0.000)结论:MRI平均信号强度值是一种量化评价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后半月板是否临床愈合的可靠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对于严重肋骨骨折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析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或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06例严重肋骨骨折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将有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逐步分析结果显示ISS、AAST评分、肋骨骨折合并重度颅脑外伤、脊髓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脓
目的:比较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中分别应用颈椎自体骨赘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 BMP-2)作为植骨材料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施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的42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植骨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
目的:比较外侧双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7例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切口不同分为两组:外侧双切口组31例(双切口组),传统L形切口组36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2-26(18.94±3.34)月随访。双切口组的自受伤至
目的:本研究提出一种简化的终板内Modic改变分布模式:非对称型和对称型分布,旨在探讨非对称型和对称型Modic改变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影像学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疗效,以及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联系。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患者中,共有289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单节段Modic改变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术前影像学资料与术中发现为依据,根据每个患者腰椎解剖学特点,提出并实施的安全而准确的个体化改良置钉技术及误置率和随访12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连续的79例患者(男性34人,女性45人,平均年龄56.56±1.87岁)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段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回顾2010-2019年10年间我院收治年龄在46-74岁、采用后路开放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病例,除去伴有神经损伤、病理性骨折、多节段骨折等,有完整随访记录的共824例患者,从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其中后路开放手术60例,椎体成形术60例,其中65岁各10例,55-65岁各40例。两种手术患者术前均完善伤椎正侧位X
目的:分析和总结创伤性半骨盆离断伤(Traumatic Hemipelvectomy,THP)的受伤机制和治疗过程,并复习文献,为相关病例治疗提供借鉴。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20年9月我科共成功救治6例创伤性半骨盆离断伤的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的为64岁,最小的为7岁,平均年龄为42.1岁;致病原因:4例为车祸伤,2例为切割伤;受伤到入院的时间最短0.5小时,最长12小时,平
目的:探讨关节镜微骨折术联合使用胶原蛋白软骨再生载体对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接收治疗的24例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分成两组。ACIC组12例,采用关节镜微骨折术联合使用胶原蛋白软骨再生载体(Autologous collagen-induced chondrogenesis,ACIC)进行治疗,MF
目的:讨论股骨髁上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病人,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92例股骨髁上骨折术后患者资料,男性113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为45.9岁。骨折AO分型:A1型91例,A2型76例,A3型25例。首先采用秩和分析各个危险因素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性,将有意义的单因素变量纳入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目的:探讨复发性髌骨脱位合并滑车发育不良患者的髋关节形态变化。方法:随机选取复发性髌骨脱位及滑车发育不良患者148例及对照组1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参与者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数据来自X线或CT测量。测量中心边缘角(CEA)、髋臼指数角、股骨颈干角、sharp角及髋臼深度、股骨前倾角(FAA)、髋臼前断面角、髋臼后断面角、滑车沟角9个值用来评估对照组与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患者滑车沟角与FAA、CEA